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电影《一九二一》火热刷屏 沪剧主旋律作品注重年轻化表达 这座光荣之城遍布红色印记
第10版:文体汇 2021-06-26

这座光荣之城遍布红色印记

“上海出品”大型理论文献片《诞生地》下周一开播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的大型理论文献片《诞生地》将于6月28日起在东方卫视开播。纪录片共5集、每集50分钟的体量,以《就叫共产党》《勃勃有生气的青年》《到工人中间去》《为着解放的新文化》《不能忘却的记念》为主线,依托散布在上海市区众多的红色纪念地,串联起中共党史上具有开创性、影响深远的大事件。该片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立项的重点项目,已入选国家“十四五”(2021-2025)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

徐徐展开“红色地图”

“这座城市无论你是远远地眺望她,还是你走进去,抚摸她的一砖一瓦,你都会产生丰富的感受。”下周一开播的《诞生地》第一集片引中,总撰稿王韧用这段话带着观众走进上海这座光荣之城。党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上海发生并影响全国,上海市现存的612处红色旧址、遗址及纪念设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对于纪录片《诞生地》而言,上海这些众多的红色场馆、遗址就是天然的舞台,移步换景,深入上海历史深处,与这座城市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度结合,是该片重要特点。纪录片从老渔阳里2号出发,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及《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所在地。在1920年8月,这里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定名就是“中国共产党”。

此外,摄制组还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新老渔阳里、毛泽东旧居(甲秀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六大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中央特科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央秘书处旧址等包含“一馆五址”在内的三十余处红色遗址、旧址及纪念设施,讲述这些红色地标背后的故事,展示历史的环境,关注现实的联系,呈现了一段历时百年的上海红色之旅。纪录片还第一次在电视上展示了“北有长辛店、南有小沙渡”的上海小沙渡半日学校,勾勒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到工人中间去的努力。

整部纪录片如一张徐徐展开的“红色地图”,在地点、人物、事件的勾连中还原历史现场。

先辈故事充满温度

在一年多的拍摄时间里,摄制组远赴北京、湖南、广东等地,采访了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罗亦农、杨殷、彭湃、欧阳立安等在上海活动过的早期革命者或革命先烈的亲属及后人。在电视上第一次呈现了牺牲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事部部长杨殷,工人运动领袖孙良惠、刘华、陶静轩,以及“龙华二十四烈士”中年龄最小的欧阳立安等先烈的故事。

该片总制片人冯迪韡说:“比如在第二集中,曾就读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阳翰笙就住在时应里的过街楼上,与教室只有一步之遥。据他回忆,瞿秋白、施存统等年轻教师晚上经常到学生的住处来,大家围在一起探讨问题、热烈辩论。瞿秋白喜欢喝点酒,有时谈到兴头上,大家会一起唱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每集都根据内容,采取了沙画的表现形式。总导演徐冠群和分集导演及中国知名沙画师高洁一起构思设计,以彩色沙画的形式展现党的一大召开、党如何开展青年运动、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等场景,把每个故事细节表现得很生动,很感人。

本报记者 吴翔

|收|视|指|南|

纪录片《诞生地》东方卫视播出时间为6月28日-30日每晚21:30,7月1日22:40,7月2日23:10;新闻综合视频为每晚23:05;纪实人文频道播出时间为每晚20:00;百视TV、看看新闻Knews同步上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