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华
一天,我在老西门文庙前的学前街111弄小区门口,突发奇想做起一个小调查,看到一对小青年从里面走出来,我就上前向他们打听,以前的学前街111号(即今111弄)是个什么地方?女的一脸茫然,男的提醒我到警署去咨询一下。我笑道,二十多年前这里是“蓬莱电影院”,一座与上海历史紧紧相连的影剧场。
蓬莱电影院的前身叫蓬莱大戏院,它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近代著名实业家匡仲谋创建蓬莱市场的产物,这个华界内著名的市场,位于今蓬莱路、学前街、永宁街与中华路之间,被誉为当时的国货大本营,曾多次举办国货展览会,在上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拓展蓬莱市场的吸引力,匡氏又在学前街对面投资建造了蓬莱大戏院,由其长子匡宝莹任经理。1930年1月18日,蓬莱大戏院开张,首映了美国环球公司的《情海巅花》,一炮打响。
在上海的百年红色历史上,蓬莱大戏院有着不可磨灭的光亮,那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一个月后,即8月7日,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一出振奋人心的抗日救国话剧《保卫卢沟桥》上演了。之前的7月15日,上海剧作者协会召开全体会议。
会上,夏衍代表党组织提议,将上海剧作者协会扩大为全国性的“中国剧作者协会”,此提议获得大会的通过,正式成立了统一战线的中国剧作者协会。在这个大会上还通过决议,由到会的全体会员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以推动全国抗日运动的兴起。
这出规模与速度空前的话剧,写下了壮丽的一页。它由崔嵬、张季纯、马彦祥、阿英、于伶、宋之的、姚时晓等17人参与写作,冼星海、周巍峙等6人谱写歌曲。最后由夏衍、张庚与郑伯奇等4人定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三天完成初稿,两天修改定稿,第五天就正式付印出版。中国剧作者协会再次集会,推辛汉文、陈白尘、瞿白音、阿英等7人为筹备演出委员,推洪深、唐槐秋、袁牧之、凌鹤、金山、宋之的等19人组成导演团。8月7日,上海各剧团、各电影公司的主要演员近百人,在蓬莱大戏院演出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金山、赵丹、周璇等著名演员参加演出。演出日场加夜场,一直到“八·一三”战役打响时才停止。其间,又恰逢郭沫若归国与七君子出狱,社会各界还在此举行欢迎大会,盛况空前。当时《申报》评论此剧:“是一颗掷向民众深处的爆烈弹,猛烈地激动每一个观众的神经,沸腾他们的热血。”
岁月如流,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曾经红火的蓬莱大戏院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址建起“沧海苑”公寓。一个剧场可以消失,但这个剧场承载的历史是不应湮没的,有关部门能否在此立个铭牌,让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就在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