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绘牛一甲子  水墨寄深情 以国际艺术语言传播中国故事
第15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07-28

绘牛一甲子 水墨寄深情

汪观清60年前作品《上学去》雕版展出

“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 60年前一套木版水印雕版正在上海朵云轩展出,作者正是眼下依旧活跃在创作一线的著名画家汪观清,他也是牛为主题的海派水墨代表人物。“耕——汪观清绘牛六十载作品分享会暨木版水印签名版”在朵云轩艺术空间首发后,90岁的汪观清在《上学去》(见左图)木版水印旁回忆自己绘牛的60年。

一代水墨名迹

此次展出的《上学去》描绘了两个背着书包的小童骑水牛去上学的情景,是汪观清1961年为朵云轩木版水印《现代国画小品》系列创作的作品之一,也是“牛”在他作品中的首次正式出现。

汪观清回忆道,这是第一张出版发行的作品,这是一头“一岁”的牛,它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精神的实践。60年前,汪观清在青浦搜寻“和吸血虫病做斗争”创作题材时,偶然看到兄妹俩带着一头水牛在田边慢走,哥哥戴着红领巾,兄妹俩俏皮天真,一看就是放牛的好手。湖边,老牛俯身驮起兄妹,向小岛游去,让汪观清想起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于是有了这幅作品。

“朵云轩的雕工师父将分层套色后,一共拆解成11块雕版。中国传统工艺的工匠精神,给我留下了美好印象。”汪观清说。

探索“耕耘”不息

钟情于牛的汪观清,将丹青之情融于水墨。他对牛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牛的憨厚、倔强、任劳任怨、造福人类,都激励着他。他依于牛背,与牛对话,后来,观牛已是爱好,牛群进入习作,终成他的标志性绘画题材。

“拓荒牛”“孺子牛”“奋进牛”……汪观清想牛画牛,画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牛,画出朝暮晨昏各种姿态的牛,画出辛勤劳作、闲散游水种种不同形象的牛。他还写了《怎样画牛》《汪观清画牛》,他在与牛的不断“对话”中,更深入地熟悉牛的姿态,更深刻地了解牛的习性,也更自如地把握牛的神情。汪观清画牛画得出神、出情、出色,牛的质朴无华,牛的默默耕耘,牛的温良秉性,在多张画牛图中都有独到的描绘和渲染。

甲子重逢,又是辛丑牛年,走过青春岁月的“小汪”升格为鲐背之年汪老。不变的是,他勤勤恳恳,依旧像耕牛一样耕耘不止,最新创作的铜牛雕塑作品于今年4月永久落户于上海轨交人民广场站换乘大厅。

留下经典一刻

上世纪60年代初朵云轩的《现代国画小品》木版水印系列,约请了以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为主的一批著名画家,专门为朵云轩木版水印所创作,陆续共雕印出版了52幅,成为朵云轩木版水印原创经典。

画稿由贺天健、吴湖帆、王个簃、唐云、来楚生、程十发、丰子恺、江寒汀等30位画家创作完成的。当年的30位画家中,刚到而立之年的汪观清是最年轻的。所有画家都非常重视,创作十分精心,从存留的底本看,很多正式雕印出版的作品都不止一张画稿。汪观清在《现代国画小品》木版水印系列中的两件作品,其中《间歇》也有两张画稿。

本次展览展至7月30日。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