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
夏天,你是否也深受蚊虫叮扰之苦?本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首次发布的北京“蚊虫叮咬指数”火了,惹来网友纷纷点赞。这个指数将蚊虫密度从“主动监测”向“及时预报”转变,把未来3天蚊虫密度分五级进行预报,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其实,关于小昆虫的预报并非首次,白蚁预防指南等早有耳闻。乍一看,天气预报似乎和虫害出没风马牛不相及,但跳出刮风下雨、升温降温的天气预报“小圈子”,虫害预报“出圈”并非心血来潮,实则是现代气象服务日趋精细化的表现之一。就拿这次“蚊虫叮咬指数”来说,健康和气象部门联手,针对的是近年来全球蚊媒传染病(即通过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流行区域不断扩张的问题,保障的是人们的健康。
一直以来,天气预报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传播讯息之一,天气预报的本质也是为生活服务,毕竟每个人上班、居家、出行、旅游、休闲都会受到风云变化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半径也正变得越来越大。
于是乎,精细化的“小众”需求变得日趋急迫。
从上世纪末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被列入气象部门的工作要求,在此背景下,气象部门开始制作生活气象指数,从最初简单的感冒、穿衣指数,到如今各种新奇的指数层出不穷,气象生活指数正逐渐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气象指数也在力图为公众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提供更加直观形象的指导。相比“今天气温××℃”“今天阴转多云有时有雨”的天气预报,指数预报的不断推陈出新,多的是一些人性化和人情味,表现出的是一种拥抱生活的接地气态度。
“蚊虫叮咬指数”的“出圈”是好事。不过,在我看来,气象指数在推陈出新、贴合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不能一哄而上。一方面,个性化指数背后该有更科学、更精细的气象、气候研究;另一方面,行业标准与规范也需要加强和完善,实现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