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8月2日,浦东川沙新增1例本地确诊病例,其所住的心圆西苑小区也随即封闭管理。8月3日晚,在小区的居民微信群中,一则“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引发关注,短短几小时,就有近200名居民主动报名。
近期,多地出现本土确诊病例,所在社区也进入封闭管理。当社区与外界在物理上处于隔离的情况下,社区中的居民如何才能汇聚邻里力量,共同面对挑战,帮助每一个人迅速走出困境?
2020年11月20日晚,因确诊两例新冠肺炎病例,浦东新区周浦镇明天华城小区采取封闭措施。小区封闭期间,居民丁红菊和顾社康批发的4吨土豆“滞销”。消息传开后,小区居委和物业为其特设了土豆摊位,整个小区的居民都参与了这场“土豆消灭战”。11月30日,这批滞留封闭小区的土豆全部卖完。这样的凡人善举,在小区14天的封闭期内还有很多。在风雨来袭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封闭生活中友爱友善、和睦和谐,体现的是社区温暖的力量,这种“温度”是社区中的任何硬件设施都替代不了的。
作为人与城市之间的联结点,社区应有高度自我组织的网络和资源,给孤立的人以连接。从社区的视角,可以阅读一座城市的“软实力”。社区中居民守望相助,汇聚成众志成城的集体力量,构筑起一座坚强的抗疫堡垒。
在去年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场暨全球城市论坛上,《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20年度报告》(下简称“《报告》”)全球首发。它以“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为主题,遴选了20个生动翔实的全球案例。作为中国唯一入选《报告》社会篇的案例,“上海SEEDING:重建信任,种下希望”展现的是在疫情防控影响下,如何使社区花园以一种适应防疫的方式重新活过来乃至走得更远更深的方式。社区公益组织和志愿者通过植物种子作为媒介,打开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社会黏性。
无论是疫情,还是其他自然灾害,考验的不仅是人的健康,更是社区的“健康”。在我们的邻国日本,疫情防控之中,不少社区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政府的援助还没能到位的时候,社区中的商店就开始为大家提供物资,人们互相支撑帮助……这一切都来自于平日邻里关系的有意识培养,因而当突发事件来临时,社区居民就可以更好地互助,成为没有隔阂与孤独的社区。
在社区的疫情应对上,各类信息很庞杂,有必要从中提取高度可信的信息,社区居民可以根据相关信息采取相应措施,而这需要平日温馨相处中建立的友好关系和信赖来实现。
2019年初,新华路街道作为全市首批试点社区,启动“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项目,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注入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全生命周期,通过“党建引擎”助推社会治理,让“多元参与”凝聚街区共同体,激发社区“新活力”。在去年的抗疫中,由居住在新华辖区内的党员、群众、企业业主等组成的“新华区域街坊群”,在得知社区基层社工缺乏口罩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筹集,解了燃眉之急。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各级干部下去了,基层就会感到踏实,工作就会更加有力。去年,很多社区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精准施策,以绣花般的精细和韧性,织起一张防疫安全网,让社区居民感受到那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力量。这些经验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有“温度”的社区,在抗疫时也会更有力度。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无论袭来的是怎样的突发状况,社区中的居民都可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这也体现了“人民城市”的真谛: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紧紧依靠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