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古城全景
在古色古香的古城老街、小桥流水的古巷人家行走,来自江南水乡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在“江南小剧场”里,抿一口好茶,赏几段好曲,静心领略昆曲、苏州评弹之美……古典园林、古建老宅、古街小巷,不仅是姑苏的文化符号,更是外界看苏州、读苏州、品苏州的重要窗口,每当夜幕降临,处处彰显着苏州特有的“古城味道”。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市姑苏区致力于打造古城亮点,提升古城居住品质,做精苏州生活典范。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姑苏区是如何推进古城街巷修复、古建筑保护修缮等项目,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金字招牌的。
千余街巷旧貌换新颜
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姑苏城,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期的原址之上,还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古城”是其最亮丽的名片,古城中街巷星罗棋布,不少曾在古往今来的诗歌中被提及。其中,有一条名叫丁香巷,不足四百米长的小巷曾因违法搭建、道路破旧等鲜有游客涉足。随着特色街巷打造工程推进,这条小巷渐渐成了“最江南”的打卡点之一。丁香巷项目总负责人王喆斐介绍,为将丁香巷打造成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特色街巷空间,前期工作人员多次走访众多老居民和专家,经过十余次讨论,最终确定了丁香巷特色街巷的设计方案。
“为彰显苏州传统街巷风貌、保持老苏州原生态生活气息。”王喆斐说,围绕丁香等主题元素,在街巷中段见缝插针营造特色场景,比如入口处悬挂有雨伞装饰、巷子里搭建了种有丁香花的微花园等,让居民和游客在感受平江路的繁华热闹之后,转角感受苏式生活。
每一条巷子都有不同的故事。今年3月底,保护区、姑苏区启动净美街巷行动,“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经过四个月的整治提升,全区1600余条街巷旧貌换新颜,以线带面推动保护区、姑苏区城市环境提升,留存2500多年的古城记忆。
古韵与现代融合碰撞
姑苏区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大部分古老的宅院里还住着老百姓。始建于清代的中张家巷29号是一处文物登录点,宅院一路三进,占地面积231平方米,原本住着七八户居民。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宅破损严重,居民们陆续搬迁。2019年,姑苏区对中张家巷29号老宅进行修缮。
“在古建筑营造中,我们完全靠榫卯结构进行固定连接。”负责改造中张家巷的施工团队负责人徐学良介绍,对于中张家巷29号的修缮,完全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以传统工艺、传统材料、传统手法着重于“修旧如旧”。修缮过程中,只有遇到确实无法满足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情况,才会采用更换的方式,例如柱子的墩接做法、替换糟朽的部分。团队还专门请来了香山匠人,修复老宅第二进楼厅前檐廊的一枝香轩。
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古宅颜值保留着古韵,里面走进去则处处充满了科技感。改造团队将古宅天井阴凉的穿堂风和现代新风系统结合,达到了降温效果。古宅不仅布置了中央空调系统、净水系统、烟感报警系统等,还在一楼铺设了地暖,二楼安装了整体卫浴,门窗使用了中空玻璃……同时,还打造了“苏式生活展示馆”,开馆以来更是迎来了一批批参观者。“新旧结合得好,古建筑也就活了。”徐学良说。
社区治理解忧又暖心
作为苏州核心的古城区,姑苏区存在不少老旧小区、零星住宅小区,这些小区的物业持续处于“脱管”状态,为解决这一难题,姑苏区住建委通过党建引领,在双塔街道成功试点了“红色管家”物业管理模式,解决了古城老旧街巷缺少物业治理的难题,夯实了高质量姑苏生活的基础。
在开展街巷整治的同时,该区还打造了更多便民公共设施,拓展公共活动空间。例如,金阊街道利用背街小巷原本乱堆放场所,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创新打造了居民家门口的友好服务微阵地“小巷红韵”,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双塔街道对小巷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改造设计,打造党小组议事大院、增加绿化、设立小巷景观小品等,满足居民对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
接下来,姑苏区还将继续动员红色力量主动靠前,零距离了解居民、服务居民,激发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蓬勃生机。
本报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