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以数据链打通产业链创新链 “天军”助阵红色地标焕新生
第13版:长三角/视点 2021-08-10
马鞍山工程师平移又新印刷所旧址等长三角历史建筑

“天军”助阵红色地标焕新生

尹天军

红楼平移现场

2021年6月25日,又新印刷所旧址、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这两处红色旧址,还原了历史原貌,向公众试运营开放。看着人来人往的参观者,上海先为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天军心情激动。此前,是他和他的先为公司“先行一步”,成功对两处红色旧址分别实施了应急抢险平移,为后续的修缮保护施工创造了条件。堪称“天军”的先为公司成立十几年来,“主打”建筑平移顶升工程,先后完成了全国各地的几十个重大建筑平移及桥梁顶升项目,尤其是对又新印刷所旧址这样的红色建筑平移工程,尹天军更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知名建筑起步

从此一炮打响

1977年出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当涂县的尹天军,2000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打拼,这个学土木工程设计建设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参与的第一个平移工程,就是大名鼎鼎的上海音乐厅平移与顶升。

上海音乐厅建于1930年,是当时上海的一流电影院,1959年改成音乐厅。2002年,上海音乐厅因为涉及市政改造,需要进行整体平移顶升。作为当时上海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建筑平移工程,上海音乐厅平移顶升的难度非常大。尹天军参与了方案设计并在现场担任施工技术部主任,在施工过程中,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在平移顶升时,又出任总指挥助理,辅助总指挥指挥。

2003年6月17日,经过200多天的努力,上海音乐厅平移顶升工程告捷,建筑被升高了3.38米,向东南方向平移了66.46米。尹天军也因此“一炮打响”。

被称作“天军”,先为公司可不是浪得虚名。这些年来,梅林正广和办公大楼平移工程、大同展览馆平移旋转工程、安康苑建筑群平移工程、黄浦江上游横潦泾大桥整体顶升工程、昆山吴淞江大桥整体顶升工程、松浦大桥顶升改造工程等重大建筑平移及桥梁顶升工程,都是先为公司承接完成的“杰作”。

尹天军先后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建设部国家级工法等奖项。

一天“6次”平移

创下两个第一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光荣传统,一些红色历史建筑需要通过平移修缮保护,重现“原貌”,发挥更大的作用。

地处黄浦区的又新印刷所旧址、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就是其中的两处。2020年,上海启动对这两处旧址的修缮保护。考虑到修缮施工中受基坑围护施工影响,房屋建筑有结构加速变形的可能,黄浦区对两处建筑采取抢险平移后保护修缮的方式。

艰巨的平移重任,落到了先为公司的头上。尹天军到现场察看后发现,房屋内部结构损坏比较严重,“平移前,既要对其进行临时加固,使其在平移时安全牢固,同时又要对其外立面等进行保护,让其保留原有的面貌。”

尹天军和同事们经过多次分析研判,决定创造性地采用一种可逆式压型钢板全包裹加固法,这样,既可保证平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又能对房屋的原貌进行保护。

去年10月15日,两幢建筑在一天内平移了“6次”,并安全平移到位,创下了平移建筑上的两个“第一”。

负责两处旧址总体修缮工作的永业集团副总经理赵越莉解释说,一个“第一”,是在同一天内同一场地平移了两幢建筑;另一个“第一”,是同一地块实施两种方式平移,一种是直接平移到位,一种是为让位于其他建筑而采取的“华容道”平移的方式。

四项技术攻关

三步红楼换位

去年10月,先为公司又担负了一项新任务,对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中的红楼进行平移,临时迁移至东侧位置,待原位置处的地下室建设完成后,再将红楼建筑回迁至新址。项目地块内现存2栋历史建筑,一栋为“老上海市政府大楼”,是开国元帅、上海市老市长陈毅办公所在地,属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作为历史风貌建筑的红楼,1949年上海解放时,新旧政权曾在此交接。

红楼平移工程是目前上海面积最大重量最重的砌体结构平移工程,红楼基础埋深浅、墙体厚、外立面保护部位多,针对上述难点,尹天军首次采用4大技术攻关,即变截面托换技术、抬梁交叉托换技术、空间加固技术和全自动实时监控技术等,分3步进行,第一步整体向东平移32米至中间位置,第二步在中间位置整体顶升0.421米,第三步待小红楼原位置地下室建造完成后,再将红楼建筑回迁至新址。到今年1月,已完成第一阶段平移。

静安区山海关路387弄5号,是当年中共淞浦特委办公旧址,上海市政府决定对此处建筑进行整体动迁,修缮保护,腾出的地块用作建设上海自然博物馆、城市绿地和雕塑公园。尹天军参加了平移方案的规划设计。如今,这处临近山海关路的红色旧址,身处绿荫的环抱中,周边有自然博物馆、雕塑公园,环境优美。

“我从事建筑物平移、桥梁顶升的设计与施工已有19年,中间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承受过很多压力,还曾想过离开这个行当,但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了!”谈到干事业的体会,尹天军表示,“只有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才可能出成果,才可能成功。”这位来自马鞍山的同济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也非常感谢上海给他提供的发挥才干的大舞台,“只要上海的建设、长三角的发展有需要,我会一直兢兢业业地做下去,力争越做越好!”

本报记者 江跃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