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上海民声”  “声声”不息
第5版:上海新闻 2021-08-18
听民声 汇民意 聚民智 惠民生

“上海民声” “声声”不息

赵红程 B站UP主

季晟祯 新民晚报社记者

朱丽芳 市规划资源局公众参与处处长

孟涛 杨浦区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

彭辉 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

厉明 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

赵勇 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张涛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

本报讯(记者 张钰芸)2020年8月17日,刚刚成立一个月的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和新民晚报社合作,共同推出每月一期、每期四版的“人民建议征集专刊”。一年间,《上海民声》成为一个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惠民生的融媒体平台,让“人人都来提建议”成为这座城市的新风尚。

昨天下午,以“人人都来提建议 人人都是软实力”为主题的“上海民声——人民建议征集专刊·融媒体系列”一周年座谈会在新民晚报社举行。与会代表和专家学者纷纷表示,人民建议征集是建设“人民城市”应有之义,畅通渠道,理性建言,“上海民声”必将“声声”不息。

“感恩‘遇见’,我的建议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一条体验视频,到一封发往“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信箱”的建议信,B站UP主赵红程的“金点子”被重视、被采纳,结出了城市治理更精细的“金果子”。这段经历让这位坐在轮椅上的姑娘笑称:“这次‘遇见’,让我从拥有数万粉丝的博主成为上海人民建议征集的粉丝。”

每一条建议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个“民声”都值得“被听见”。新民晚报记者季晟祯清楚地记得,自己写的第一篇人民建议征集稿,虽然没能面对面采访身患重病的建议者周豪军,却隔空与他一起见证了一条建议从“被看见”到落地的全过程。

从自下而上的“送上门”,到以上率下的“主动征”,市规划资源局公众处的朱丽芳说,今年第6期的专刊,是她与新民晚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最终汇集了数百条的群众建议,为五个新城建设提供了重要民智民力支撑,是名副其实的“人民规划人民的城市”。

“回首这一年,12期《上海民声》成为了市民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大平台。”上海市信访办主任、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主任王剑华表示,更多的人民建议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城市治理,希望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高效,让每一位居住在上海、停留在上海的人,都能爱上这座城市、留恋这座城市。

慧从民来,惠及民生。一年间,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追求的新民晚报,跟随着人民建议,用脚板丈量民情。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朱国顺表示,《上海民声》要在“政媒融合”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传递好声音,传播正能量,更要凝聚海纳百川的民智民慧,成为政府部门决策的有力支撑。

会上,每周一期的《上海民声·电子刊》启动上线,将以图文、视频、音频等全媒体形式整合传播,打造全媒体时代群众工作新格局。

【征集故事】

一个“民”字构筑建言舞台

赵红程

B站UP主

作为一名轮椅人士,我曾经专门去体验上海的无障碍公交,结果发现,上海已经配置了不少无障碍车辆,但在信息查询、站点停靠和司乘服务上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为此我制作了一条视频,获得了15万点击量,但建议仍然停留在视频里,实际情况并无改观。直到有一天,一名网友向我推荐了“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信箱”。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发出了自己的第一封建议信。当天,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工作人员就和我联系,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几天后,我受邀参加“感谢好声音、期待金点子”市民大家谈活动,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王义祥老师现场回应了我的建议。

“人民建议征集”“新民晚报”“上海民声”,都有一个“民”字,这是我们每个市民有序参与治理、贡献智慧力量、实现人生出彩的重要舞台。

建议背后的那些“建议人”

季晟祯

新民晚报社记者

记得地铁站内的语音提示播报吗?“请抓紧扶手,不要看手机,注意脚下安全。”这缘自周豪军的建议,而他也是我唯一没采访到本人的建议人,那篇稿子以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人员乔军的转述而完成。原来当初周豪军在递材料时,已身患重病。

“上海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在于包容,能接纳来自各方的声音。这也是我愿意不断提建议的初心。”说这句话的人叫吴银山,是我采访过的另一位建议人,这些年他看着自己写下的“人民建议”变成一桩桩惠民实事。

这一年,我采访过的建议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来自不同城市,唯一相同的是,他(她)们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几乎如出一辙,“非常高兴自己的声音会被听见”。真听声音才能听到真声音,这或许也是《上海民声》推出一年以来,收获满满“金点子”的秘诀所在。

人民智慧成就无限可能

朱丽芳

市规划资源局公众参与处处长

“五个新城”人民建议征集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主动征集、联合征集。大家真诚地拜群众为师,扑下身子,千方百计征民意、集民智。

第一次联合征集,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听老百姓怎么想、怎么说,是规划资源工作的基础;汲取各方智慧、破解工作瓶颈、共绘发展蓝图,是规划资源工作的法宝。从征集到的数百条建议中,我们看到了市民心向往之的新城模样。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敞开大门,让无穷智慧的人民成就规划工作的无限可能。

与新民晚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让我认识到:要“讲好故事”,必须以真抓实干为基础,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须奏响交响乐、唱好大合唱,才能把声音发得响亮。

媒体助力跑出“加速度”

孟涛

杨浦区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

人民建议征集推进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法治引领+机制创新+媒体助力,实现了“1+1+1>3”的效果。

在“上海杨浦”APP上,开通人民建议“直通车”;在9个党群服务驿站,设置建议征集“互动屏”;征集“二维码”覆盖350余个居委会……在杨浦区,人民建议的征集渠道拓展到了新宽度,逐步实现征集渠道随处可见、征集信箱触手可及、群众建议随时可提。

去年9月25日,我们在杨浦滨江开展了人民建议征集活动,在《上海民声》第3期专刊上就集中呈现了杨浦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

媒体助力,跑出了征集“加速度”。搭上时代快车,插上媒体翅膀,凝聚众人力量,我们将不断深化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更好助推城市精细化治理与“人民城市”建设。

【专家观点】

让人民建议征集成为社会治理显微镜

彭辉

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

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不仅能够疏解民忧民怨,还能汇集民智民慧,在提升城市软实力高水平建设、实现城市高效能治理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和显著功能,已经并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负责任的、有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有思想和品格的新闻媒体,通过专刊平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将汇集民智民力与赢得民心民意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人民依法有效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社会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这既是民心所向,也夯实了我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符合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方向。

建议进一步强化人民建议征集“征集→研究→转化”机制,积极倡导意见征集的“短、新、实”,切实把握“时、度、效”,用“平民化的视角”映射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初心本源,用“个性鲜明的文字”反映基层群众的意志和诉求,用“掷地有声的回应”大胆地、负责任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真正做到取信于民、取信于众,真正让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成为社会治理的显微镜、透视镜、望远镜,从更广阔视角分析、应对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问题,优化决策、管理、服务模式,在新媒体时代持续释放人民建议的治理效能。

奖励优秀建议人 关注热点难点痛点

厉明

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

今年7月1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正式实施,这是全国地方立法的一次首创。作为人民建议工作的母法,各项制度均将以此为基础展开,未来适当时候还可以制定补充及细化规定。我建议从这六个方面予以充实:

一是完善调研工作,调研本市各民主党派市委、区委的参政议政及社情民意工作,其机制、内容、方式等可以作为人民建议工作的借鉴。

二是夯实主体力量,组织好优秀建议提出者(市民)、优秀专家学者、智库顾问队伍、部分人大代表、部分政协委员等。

三是完善建议,定期对征集的人民建议进行甄选、加工、提炼,变成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立法议案、质询议案等等。

四是加强市区联动,市区人大、政府所设立的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可以建立定期协调工作会议机制。

五是发挥媒体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建议征集意向性议题,关注热点、难点、痛点。

六是完善办理机制,人民建议的采纳、部分采纳、不采纳、留作参考、转递、问询或质询政府、建议办评判、人大立法等等,涉及多部门,办理工作应规范化、程序化、人性化。还要用好奖励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建议市民、专家智库的作用。

凸显“深” 突出“厚” 强化“引”

赵勇

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上海民声》专刊让市民“被看见、被听见、被采纳”,更推动了积极主动的“我建议”,构建了人人展示软实力,人人参与人民城市建设的载体。

这个栏目表现“真、善、美”的特点,如何进一步做好?我有几点建议。

一是凸显“深”,在深度上持久发力,解决人民建议碎片化的问题,更多地引入专家参与讨论,形成人民建议、官员回应、专家意见的格局。

二是突出“厚”,从人民建议中发现选题,深入分析和调研,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互动,形成方便民众阅读的报道,又是有厚度的调研报告。

三是强化“引”,从人民建议中发现一些引领性的话题,比方说“五个新城·畅想明天你的样子”这一期专刊,就是引领社会发展的话题。希望新民晚报《上海民声》能够做出更多“爆款”。

搭建市民连心桥 融入城市大治理

张涛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

新民晚报与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办联袂推出的《上海民声》报道,是践行“全过程民主”“两城理论”的典型案例,是城市治理的鲜活样本,是媒体深度融合的上海模式。

从政治维度看,代表了上海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上海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论的积极作为,让“全过程民主”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在市民的日常中,城市管理者、媒体、市民形成良性互动。

从传播的维度看,体现了城市媒体在新时代的新作为,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不再满足只做记录者、旁观者,而是心系人民的能动者、建设者,主动融入城市治理的火热现场。

从新民晚报的维度看,这一行动接续新民晚报绵延多年的传统,将寻常百姓的心声、智慧通过媒体平台与上海、中国、世界连接起来,搭建市民连心桥。同时,也为媒体融合改革探寻新路,为媒体融合转型提供上海智慧。

本报记者 张钰芸 整理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