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7日 星期四
治肥胖症的热门靶标被上海科学家看清了 生物技术创新  找寻病毒克星 4台“CT机”看透10亩水稻苗 用“科学之美”塑造城市大美
第10版:科创上海 2021-08-25

4台“CT机”看透10亩水稻苗

全国最大数字化水稻基础研究平台落户金山

大棚里的水稻“CT机”本报记者 马亚宁 摄

本报讯(记者 马亚宁)金山廊下镇,金色稻浪正收割——千亩优质特早熟节水抗旱稻“八月香”进入丰收期。口味好、上市早、更绿色的节水抗旱稻米,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专家团队专为上海市民打造,开镰到今天刚一周,年产量的1/5已被上海消费者“包场”。

为培育出更多像“八月香”一样的优质水稻,廊下与上海市农科院合作,建起了一座全国最大的数字化水稻基础研究平台——约10亩的水稻抗旱性鉴定大棚。这里装备有国内最大的四台田间作物高通量表型检测系统,俗称“水稻CT机”。水稻CT外形酷似“龙门吊”,横跨两亩良田,来回扫描着田间生长的水稻苗。从冠层温度、持绿性、卷叶程度,到枯死叶比例、叶片蒸腾量、叶片叶绿素含量等等,水稻各种鲜为人知的表观形状,被“CT机”细细捕捉。相较原来肉眼大田筛选,可供参照的水稻生长参数呈几何级增长,而其中许多关键信息更被准确记录,量化跟踪。

对节水抗旱稻来说,冠层温度是关键指标之一。冠层温度就是地标植被的温度,以往很难被科研人员直接感知。有了“CT照”,节水抗旱稻的冠层温度一目了然,一般要比传统水稻最多低2℃左右。育种专家可以通过聚焦冠层温度低的品种,更为快速地挑出节水抗旱材料的“种子选手”。

罗利军告诉记者,这是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基础科研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系统的抗旱性鉴定,可快速筛选出优质节水抗旱品种,大大减少科研人员育种时间。“它能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看透农作物,吸引更多全国甚至全球的水稻育种专家汇聚上海金山,为守护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作出更大贡献。”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