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委书记丁立新在接受媒体采访
苏州吴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
秋风一吹,就到了鸡头米上市的时节。上海的吃货老饕们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到苏州吴中区来了。吴中四季皆有妙物,而鸡头米负责引爆下半年的味蕾诱惑。那些藏在冬雪春雨里的等待,横跨四季的漫长时光,最终交付在了一碗带着新鲜水汽的鸡头米里。
秋风秋雨“馋”煞人。上海人馋得不止是吴中的四季风物,更馋吴中的秀山丽水。穹窿山,为苏州最高的山,有“吴中之巅”的美誉;西山岛,中国内湖最大的岛;宝带桥,我国现存最长的古代多孔石桥。吴中是苏州山最多的地方,独占太湖72峰中的58峰;苏州水最多的地方,独揽3/5的太湖水域,拥有180余公里的太湖岸线。
“天堂之美在太湖,苏州之美在吴中。”8月20日,苏州市吴中区委书记丁立新对话上海主流媒体,为上海市民解读吴中之美。
天堂苏州 最美吴中
大诗人白居易诗云:吴中好风景,风景无朝暮。白乐天很懂吴中,他知道吴中的风景“360度全天候无死角”。
上海人也很懂吴中。“每年来苏州游玩的上海人,有百分之八九十都会来吴中。而吴中的游客当中,有15%以上是来自上海。”丁立新说。上海、吴中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上海人骨子里就有吴文化的基因,因此对吴中自然人文的亲近,可以说是“天生”的。
在苏州各板块中,吴中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中”。7月25日-28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吴中区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天堂苏州·最美吴中”的发展愿景,明确了坚持创新引领,建设美丽吴中,全力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军排头兵的目标任务。
丁立新表示,此次区党代会上确立“天堂苏州·最美吴中”发展愿景,与“美丽中国”“美丽江苏”“美丽苏州”战略高度契合,既体现了吴中的强大底气,又表达了吴中人民的宏大愿景,吴中之“美”,不仅是山水文化之美,更应该是产业质效之美、城市发展之美、人民生活之美。吴中区将要打造的是“全方位的美”,“做优山水之美、做强产业之美、做精城市之美、做深文化之美、做实人民之美”。
没有产业没有创新
吴中区就没有未来
美是实力,美也是生产力和创造力。吴中是苏州“手艺人”最多的地方,苏州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中有80%左右都来自吴中区。
吴中人把他们的聪慧和灵巧运用到当下的经济发展中,就转化成了强大的创新动力。在新华网公布的“2020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中,吴中区列第七位,这是过去几年来吴中区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地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真实反映。
创新,正成为驱动吴中经济加速提质的主要动力。丁立新说,“没有产业,吴中就没有未来;没有创新,吴中也没有未来”。如今,这句话已然成为“金句”,不仅在吴中区是有口皆碑,在苏州也是广泛流传。
丁立新透露,吴中区正在编制《产业强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强区三年行动计划》,将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和工业互联网、检验检测、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加快建立特色鲜明、基础扎实、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施科创载体“333”提升工程,深化科技企业培育“甪端”计划,加快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长三角(苏州)航空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苏州工业互联网与软件创新中心等大院大所建设。
沪苏共赢:
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吴中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上海长期以来就是吴中区最重要的文旅客源输出地,在当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吴中区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联系、构建具有吴中特质的沪苏同城化格局?
“具体来说,就是立足吴中特色,努力打造成为上海高端要素集聚承载地、生态文化产品供给地、产业协同发展目的地。”丁立新说。
丁立新介绍,多年来,吴中一直处在学习上海、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的前沿,“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是诠释吴中与上海关系的最好注解。在加强与上海的联系、构建具有吴中特质的沪苏同城化格局中,吴中区一方面将全力承接上海发展“溢出效应”,上海需要什么、吴中就服务什么,做更多“上海得益、沪苏共赢”的事;另一方面就是依托苏州作为开放大市、制造业强市,既借上海长板锻造长板,又积极贡献自身长板,与上海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共同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内核。
“沪苏同城”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吴中区已经出台了《吴中区打造特色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的实施方案》,提出主动承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辐射带动,全面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在文旅领域,立足上海重要客源市场,吴中区将精心推出一批以非遗文化、文保建筑、古街古巷等为主题的沉浸式旅游精品线路,以及主打“文化+旅游+好物”组合牌的吴中好物节;通过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推广苏式生活、苏作技艺、太湖文化、太湖体育、太湖旅游等产品,打造“江南文化”的吴中标识;培育壮大吴中文旅新业态新模式,以IP经济、平台经济、首店经济、品牌经济带动消费增长。
(黄继山、邱如明 文 朱桂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