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广告 残奥会需要更多喝彩声 截肢后不放弃,幸运叩开复旦大门 小学生书面作业校内完成 初中生疑难作业不带回家
第8版:上海新闻 2021-08-26

小学生书面作业校内完成 初中生疑难作业不带回家

上海市教委送出中小学新学期“大礼包”

本报讯 (首席记者 陆梓华)新学期,本市中小学将逐步建立作业“公示”制度,上海市中小学生空中课堂也将迎来“升级版”,重点建设重难点讲解的教学资源。为全面落实“双减”工作部署,市教委昨日出台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多项举措,着力增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更好服务学生差异化教育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推动建立作业公示制

本市将分类控制作业总量,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五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做到“小学书面作业不出校门、初中疑难作业不带回家”。

上海还将推动各校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在校园网上公示作业平均完成时间和作业内容构成,并加强督导检查。各区要出台学校作业管理监测办法,将作业管理情况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范围。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解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里的“平均完成时间”可以理解为全班80%的学生完成这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此外,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市教委教研室将加快出台校本化作业体系建设专业指导文件,加强研究并指导学校建设校本化作业体系,努力实现教练考一致。市教委要求,学校要对完成基础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开展个别化辅导,并依托信息化手段构建作业和学习资源推送机制。

空中课堂增名师精讲

新学期,本市将打造“永不落幕”的、更加丰富立体的空中课堂资源。“空中课堂”将探索面向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遴选优秀教师,结合相关学科单元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制作重难点名师精讲课。课程内容将聚焦单元目标,强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提炼总结学科思想方法,凸显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

“空中课堂”将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关注点,特别是疑难问题,由名师团队遴选学生问得比较多的“高频问题”和一些对学科思想形成有作用的“高质量问题”,开展集中答疑。“空中课堂”也将建设名师面对面的栏目,由全市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双名工程”团队的志愿教师组成名师团队,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升教师问题化教学能力,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各区校将统筹优秀教师资源,充分利用区校在线平台,组织优秀教师团队对有需要的学生开展线上个性化辅导。

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政策问答,本市将探索购买第三方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为教师针对性备课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全免费的资源支撑。

课后服务延伸至初中

目前,本市已实现100%公民办小学都开展了课后服务,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学生总数达到67.6万人,约占全市小学生在校生数的78%,有4.9万小学教师参加了课后服务,占本市小学教师总数的80%。开学后,本市将根据“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原则,将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由原来的小学延伸至初中。

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将推行“5+2”模式,即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学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探索在工作日晚上开设自习班。

市教委表示,课后服务主要由本校教师承担,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或已有课后服务难以满足需要的,可适当引入符合条件的校外人员。学校可视具体情况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调休等措施,努力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各区整合退休教师、志愿者和其他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员,作为课后服务的补充力量。支持和鼓励区、校在课后服务中因需引入社区教育资源、社会公益力量,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探索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

学区集团“捆绑考核”

一所优质的学校不能“独自美丽”,能拉着“小伙伴”一起前进更要紧。新学期,本市将推动建设“紧密型学区集团”,并将通过优秀教师有序流动,实施学区、集团捆绑式考核评价和联合教研等多项举措,为建设“紧密型学区集团”提供有力保障,打造新型教学共同体,提升所有成员校的教学质量,形成成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不断满足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市教委表示,据初步统计,年内全市将建设紧密型学区、集团57个,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98所,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18.16%,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达到29.3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2.07%。

推动“全员导师制”

全体教师按照一定机制与每一个学生匹配,通过导师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指导和开展有效家校沟通……上学期,“全员导师制”先后在全市12个区186所中小学开展试点,为每一个孩子配备老师“好朋友”。新学期,在已有试点基础上,上海将在全市中小学重点年级推行全员导师制。

初中阶段学校覆盖所有年级;小学阶段学校,可结合办学实际,选择重点年级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可结合育人方式改革和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综合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实践。学校可根据办学规模、师生比、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导师与学生的匹配方式和配置比例,每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从而实现“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

市教委表示,这项制度通过推动全体教师人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每个学生提供持续关心关怀和全面发展指导,疏解学业压力、增强成长信心。通过引导全体教师做好与学生家长的家校沟通,实现开学家访全覆盖,优化日常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积极缓解家长养育焦虑、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本市也已下发《师生关系指导手册》《家校沟通指导手册》《作业命题指导手册》3本专业指导手册,下一步,还将开发相关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包,为推广全员导师制提供支撑保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