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颖
布罗茨基曾经斩钉截铁地说:一个人写作时,“他最直接的对象并非他的同辈,更不是其后代,而是其先驱。是那些给了他语言的人,是那些给了他形式的人。”
黄永玉说:“我感到周围有朋友在等着看我,有沈从文、有萧乾在盯着我,我们仿佛要对对口径,我每写一章,就在想,要是他们看的时候会怎么想。如果他们在的话,哪怕只有一个人在。比如如果萧乾还活着,我估计他看了肯定开心得不得了。表叔如果看到了,他会在旁边写注,注的内容可能比我写的还要多。”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这个假设,却有着极其现实的重要性,不是对于已逝的人,而是对于活着的人,对于活着还要写作的人。
这个假设,不是要一个答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结束这个假设。而是,活着的人把它展开,用写作把它展开,并持续地伴随着写作。它成为写作的启发、推动、支持、监督、对话,它变成了写作的动力机制中特殊的重要因素。(本文为《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前言,标题为编者所拟。)
爱·怜悯·感恩
◆宁文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这本书围绕黄永玉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展开,收录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新颖的十篇评论及随笔,它既是“无愁河”的延续,也是追根溯源。
黄永玉这位老人回望生命的来路,在“停不下来”的怀念里,写作成为唤回沈从文的方式。他想象中最直接的读者对象,是逝去的前辈与友人;而这条“无愁河”,同样滋养着后辈的读者,他们带着从中获得的信息,一步步走向健康的生活。它潜藏着一股成就人的力量。
张新颖的这部新作中,十篇文章紧扣“无愁河”这一主线,展开历史长河般的画卷,讲述几代写作者的有情人生。其中有张新颖与黄永玉的对谈,有黄永玉的插画,有围绕《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随感,有对昔日同窗友人的追忆……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烘托出“无愁河”这一强大传统的影响力。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是作者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九个人》后的精彩传记。进一步的是,这部作品的主角不再局限于一个人,而是“无愁河”这一强大传统本身——爱、怜悯、感恩。这一传统下,本书探讨几代写作者与其所身处的时代的关系,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激发出来的智慧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