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新书速递 “无愁河” 古稀作家40万字献“辉祥” 在一起 舌尖上的江南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1-08-29

舌尖上的江南

◆陈向阳

书房里谈吃的书有上百本,其中女作家王寒的两本书爱不释手,第一本《无鲜勿落饭》被评为“中国好书”,第二本《江南小吃记》新鲜出炉,是《无鲜勿落饭》姊妹篇。

文人写美食是传统,作家中的吃货大有人在,前有梁实秋,后有汪曾祺、陆文夫,各有各的格调。王寒的美食写作多在反映江南地域特色、风物习俗、人文风情,从中看到了江南的生活趣味和生活美学,王寒的文字鲜活灵动,兼具浪漫和广博之美,读之有滋又有味。

王寒是一位具有鲜明创作风格的作家,迄今已出版16本著作,有《浙江有意思》《江南草木记》《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等。她的书我收藏了不少,翻开来,江南风情扑面而来。《无鲜勿落饭》和《江南小吃记》中,她笔下的江南美食,活色生香,蕴含了独特的江南韵味。美食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美食,她打造了一个舌尖上的江南。

《江南小吃记》分为五部分,“草木引”“岁时帖”“稻香村”“烟火气”“盘中餐”,书中写的七八十道小吃颇具江南特色。元宵的羹、清明的团子、立夏的乌米饭、端午的粽子、六月六的洋糕、七月半的桐子叶包、八月十六的糕囡、九月九的重阳糕、冬至的糯米圆子,再到十二月年边掏糖糕……在江南,这些小吃总是依时节而来。每一个重要的日子,都有小吃的色香味。在她看来,小吃不但是年节习俗的必需品,也是一个城市的底色,它的背后有着生长的根,这个根就是我们的故园。童年的小吃,是成年后的乡愁。而《江南小吃记》,则留住了舌尖上的乡愁。

都说胃是有记忆的,有感情的,也是有灵性的,像留声机,像文字,总会记录些过去的气息,带着过去的记忆。小吃是儿时的回忆,是岁月的回响,是亲情的味道。王寒对故乡的那些地道小吃如数家珍,麦饼、梅干菜饼、松花饼、蛋清羊尾、海苔饼、马蹄爽、番薯庆糕、蛎灰蛋、糖龟……她笔下的故乡小吃,有温暖的烟火味,比如外婆会在煤饼炉上熬腊八粥:“文火在锅底徐徐绽放,粥在锅里噗噗噗地翻滚,外婆不时用长柄大勺搅动,粥香在空气中弥漫。外婆走后,我再也没有喝到过这么好喝的粥了……”比如她写立夏吃甜酒酿,乡人摘几瓣荼蘼花瓣洒在酒酿上,这样的酒酿带着草木的气息,味道格外清甜;比如她在《松花饼》中写道:“清明前,采艾叶做青团,乡人会顺便采些松花粉回来。松花粉细滑又清香,大人给娃娃洗澡后,可以当爽身粉用,扑了松花粉的孩子,像个金娃娃。”

对于小吃的了解,源自故乡,来自生活。王寒是一个热爱生活且阅历丰富的人,她当过记者、总编,又在金融界供职多年,走南闯北,游历广泛,她的笔触因此贯通南北,四面开花。比如,江南各地常见的青团,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老家叫“青餣”,而广东却叫“鸡屎藤叶青团”,成都叫“叶儿粑”,江西叫“清明粿”,安徽叫“蒿子粑粑”,福建叫“菠菠粿”……读之趣味盎然。

作为文字功底一流的美食达人,王寒写起美食如鱼得水。她笔下的美食是江南的、美味的,也是烟火气浓郁的,江南小吃的个中滋味,路边小摊的烟火人生,苍蝇馆中的江湖气息,在她的笔下,有不同的味道,也有着不同的人生况味。

“傍晚坐在农家的院落里,吃着马兰头拌香干、腊肉炒蕨菜,与三两好友点了一锅胖头鱼、一坛子杨梅酒、一扇番薯庆糕,或闲话,或对酌,吃得心满意足,不觉窗外新月跃出。院落里,有三两株桃花、三两株梨花,风吹过,花瓣落了一地。月光正好,草木皆绿,山间风清,鱼肥糕香,仿佛有清新之气钻入你的身体乃至灵魂。”(《桃花,鱼头,番薯庆糕》)

你看,江南小吃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吃,才有格调。这样的格调,就是王寒的格调,也正是江南的格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