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孩为隔离在小区的男友送上了一大束鲜花
随着祝和苑北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居民们兴高采烈走出小区大门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从今天零时起,浦东新区祝桥镇千汇路280弄千汇苑一村小区、千汇路1000弄祝和苑北区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这意味着自今天零时起,全市全域为低风险地区,上海人民期盼的“摘星”时刻终于到来。
昨晚临近解封前,有居民在千汇苑一村小区里放起烟花,这番“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景,让小区内外的人们一起欢呼起来。人群中,浦东机场卫星厅急救站医生穆庆成和妻子一起,守候在小区门口,迎接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镜头1
从“东大门”到“小区门”
“我宣布,千汇苑一村小区即刻解封,感谢居委、志愿者、居民的支持,现在大家可以出行了!”今天零时,祝桥镇相关负责人宣布解封的同时,也向小区封闭管理期间做出贡献的人们致以谢意。
穆庆成和妻子是在封闭管理期间发挥大作用的志愿者。他们是山东人,两人都是医生。“8月20日,我刚上完24小时轮班。交班后回家,接到单位电话又折返做了核酸,再到家已是15时30分。”就在这时,他发现小区门口开始封闭,上前询问得知小区有了病例。“这时候肯定很缺人。”他马上去了居委会,发现那里正在招募志愿者。没征求妻子意见,他直接填上自己和妻子的名字,“她和我一样都喜欢做公益,肯定也愿意来。”
平日里,穆庆成在浦东机场守护“东大门”,负责旅客和员工的疾病治疗;疫情发生后,防疫工作成了主要任务。中高风险地区的航班来了,医生要负责防疫保障;进出候机楼的旅客体温等如有异常,医生要马上到现场处理;有时还要身着“大白”服装,将有异常情况的旅客闭环转运到指定医院。
从“东大门”转战“小区门”,穆庆成和妻子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无论白天还是深夜,只要居民有需要便立刻出诊。“平均一天要出诊十几次,比在机场的出诊量还高。”和机场不同,这里的病情往往更复杂多变。穆庆成之前当过内科医生,妻子也是社区全科医生,大大方便了封闭小区的居民就诊。一天晚上10时多,一位80多岁老大爷突然发病,呼吸急促、下肢水肿。穆庆成马上上门看望,见他喘得厉害,他判断是肺部感染引起轻微心衰。“我发现他家里平时准备的药比较全,便指导他用药,这几天病情明显好转了。”
说到解封后想做的事,穆庆成说这14天来两个孩子闷坏了,弟弟刚转学到上海,姐姐过两天要回老家读高三,“打算周末带孩子去上海自然博物馆长长见识。我也要赶紧回到工作岗位上,这段时间同事帮我顶班太辛苦了。”
镜头2
女儿给妈妈写了家书
在解封现场,除了欢呼雀跃,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画面。在人群中,丈夫、妻子和一双女儿正在享受着久违的亲情。大女儿给妈妈写了一封信,现场读给妈妈听,信短情长,妈妈听着听着湿了眼眶,疼爱地抚摸了女儿的长发。原来,妈妈是千汇苑一村的居委书记周萍,小区封闭期间负责统筹协调小区内核酸检测、人员安排、居民生活保障等事项。晚上就在居委会打地铺,这些天来几乎没好好睡过一个整觉。
只见在这封手写在粉色信纸上的家书中,大女儿写道:
“亲爱的妈妈:
基辛格曾说: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始终认为没有天生勇敢的英雄,只有选择无畏的凡人,我为妈妈在封闭小区为抗疫工作做贡献、成为了那勇敢的逆行者而感到骄傲。两周前,你与我们匆匆告别,甚至没来得及吃最后那顿晚餐,后来每次我们通电话,都只有短短一两分钟,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社区事务变得更加忙碌。我深深感受到了基层干部的辛苦,同时也看到了你们坚守岗位的责任与担当。
而作为女儿的我则在家看顾妹妹,完成自己学业上的任务,不随意外出,做好防护工作,保证自己的安全与健康,让你能安心工作。如今,封闭解除,我们来接你回家了。愿未来的每天,时光安好,幸福安康。”
“看到女儿的信,感觉孩子一夜长大,多少劳累都是值得的。”周萍虽然一脸疲惫,但说起经历过的一幕幕场景忍不住感慨大家都太给力了!小区封闭后,一开始只有5名社区干部,后来民警来了,安保、志愿者来了……两名年近90岁的孤老无法自理,家政志愿者义务为孤老每天洗衣、做饭、擦身、喂饭。封闭期间,有老人发生脑梗,有病人一周要做3次血透,居委干部24小时值守、120迅速响应,把病人闭环安全送到医院、接回小区……
镜头3
闪亮的一天已开启
据了解,两个小区封闭后,机关志愿者吹响抗疫集结号,与居民群众携手抗疫,共同扎牢疫情防控网。十余名机关青年第一时间进驻千汇一村、祝和苑北区,配合封闭小区开展各项工作,卡点值守、收发登记、物资分发、协助检测。在两个小区封闭期间,分别开展4次核酸检测,其中,千汇一村总检测人数12853人次,祝和苑北区总检测人数10987人次。“庆祝千汇一村解封——历经风雨,终见彩虹!”解封前夕,一些身着红色、黄色等志愿者马甲的居民,每个人手持一个字站在人群前排,简单的话语表达了大家的共同心声。人们挥舞着小国旗,开始齐声歌唱《我和我的祖国》。在歌声嘹亮中,小区的隔离栅栏拉开,解封了!闪亮的一天开启,重回正常生活的感觉,真好。 首席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