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南京  玄武湖秋荷盛开 83项跨省服务“网上办”“马上办” 小小香榧果  富农“金豆子” 好家风成“博士村”教育秘籍
第14版:长三角/万象 2021-09-07
德清2100人小山村走出9位博士65位硕士

好家风成“博士村”教育秘籍

双燕村一角 白羽 摄

莫干山脚,湘溪港畔,双燕村位于浙江德清县,自恢复国家高考制度以来,这个村走出大中专毕业生520多人,其中考取硕士65人,博士以及博士后9人,在这个只有2100多人口的村庄,这可谓是一个奇迹了。一个村庄出了那么多博士,究竟有什么教育秘籍?

31户农家出了4名博士

双燕福庆坞组,因福庆寺得名。一条清澈的小溪把小组分成两半。错落的别墅民宅,掩映在翠竹与果树间。该小组共31户农家就走出了4名博士。

60岁的陈如国,是这个小组的组长,也是博士后陈佳林的父亲。“儿子媳妇都是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到瑞典默奥大学读博士后,回到南京东南大学,当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儿子陈佳林还是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

今年五一假期,陈佳林夫妻双双回家。村委得知消息后,上门请他们给村里的年轻人分享学习体会。“夫妻俩都来了,我们村里的孩子把他俩当成学习的榜样。”村干部杨寅笑道。

再走百米,就到了何国俊博士的家了。听说是来采访儿子,妈妈郭彩芝满脸喜色。“他读小学就是年级前三,小学六年级还拿过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三等奖。高中又是在湖州中学。”母亲郭彩芝谈起儿子的学习,话匣子就打开了。“高考成绩出来时,我问他要报什么学校?他说金融类。我说还是稳一点吧。结果他上了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后来直接硕博连读,毕业后在海南省博物馆从事考古工作,现为博物馆副研究员。”郭彩芝笑言。

走出山沟就职海外名校

杨寅自豪地说,村里另有张全达、沈超、李小林等博士,加上郑连宝、张思聪在读博士,村里共有9名博士以及博士后,这在县里可是很少见的。

村里的博士生,除了在国内的,还有的是在国外工作。30岁出头的张全达就是其中之一,现就职于澳大利亚联邦大学,是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15至2018年,张全达又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获博士全额奖学金、教学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等荣誉。

说起自己的求学“经历”,张全达很低调:从山沟里一路读书,考大学时没有考好,又不甘心,所以才继续努力。求学之路,不是一帆风顺。

陈佳林一直很仰望张全达。“我们是同一个组,自然为他的成功高兴。”

“陈佳林初中开始,就一直名列前茅,高中又是在德清高级中学,考大学更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他读书很轻松,要考试了也不怎么复习。2005年,高考考了666分。”陈如国对儿子的高考成绩记忆犹新,“他本想报上海复旦大学的,但被浙江大学抢先招走了,上的是竺可桢学院,毕业后直接硕博连读,然后到澳大利亚读博士后。”

良师扎根农村启蒙教育

一个村庄怎么出了那么多博士及博士后?双燕村是由白燕和凤燕两个村合并而成,村里老辈多为绍兴人,他们勤劳吃苦的精神世代相传。村内最传奇、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34年,著名书画家陆俨少在福庆寺侧置地造屋,隐居山林、潜心学养,后与书法家费新我合作完成国画《上柏山居图》的传奇故事。

“这里家风很好,孩子都爱读书。”村党总支部书记谢民笑着介绍,这里只有四五户人家,后来扩大到31户,大都以陆、费为榜样,教育子女,笔不离手。

“高考恢复后,村民对子女的成长更关心,孩子们放学回家,家长对教育都亲力亲为。”谢民表示,村里之所以走出的博士多,也与村级小学就有敬业的好老师密不可分。如目前已经退休的小学高级教师喻才根老师,40多年来,先后在白燕小学、凤燕小学、上柏中心小学任教,是一名既严厉又慈爱的老师,也是德清县首届“农村长期任教”奉献奖获得者,为这里的孩子打开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之路。

眼下,村里结合双休日,利用幸福邻里中心,邀请教师集中给孩子们辅导功课也时有所见。谢民透露,今年,村里还成立了“燕博工作室”启梦服务队,邀请回乡省亲的博士等乡贤给孩子们讲课。接下来,还将联合乡贤共同设立奖项,出资奖励村里考上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的孩子。

本报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王力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