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从家乡舟山只身来到上海打拼,30年后,带着千名员工一年创下十亿元营收,既当选上海市青浦区人大代表,又担任浙江省嘉善县政协委员……范立涛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人”。
印刷、电子器件、贸易、地产……曾涉足多个行业,范立涛多年探索和积累,最终将“冷与热技术”“水凝胶技术”应用于产品的研发生产。他创办的上海创始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也已成为行业领跑者、标准制定者。
范立涛身上,既有浙商的务实与坚毅,又有沪商的开明与谦和,还有长三角这片创新之域对卓越的共同追求——“产品永远要比别人好一点点”。
因需而生的创业路
“我的家乡浙江,走在改革开放前沿,所以我很早就盼着从舟山渔村出来看一看,闯一闯。” 1992年,26岁的范立涛在舟山普陀第二印刷厂担任副厂长,被派往上海交流学习,“当时,有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去往长三角城乡辅导,也有各地的乡镇企业派员来到大都市取经。”
那是范立涛第一次到上海,单枪匹马凭借一股闯劲,促成了当地印刷厂与上海电力系统的合作,也获得了留在上海的机会。1993年,范立涛在《新民晚报》看到青浦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成立的消息,萌生自主创业的想法。“当时民营经济还是新生事物,但我相信是大势所趋。”
“您的需要,我们创造”,1994年,范立涛创办上海创始实业有限公司,将目光瞄准市场所需。他敏锐地发现国内对生物临床诊断试剂缺乏专业的冷却技术和产品,决心填补这一市场空白:“当时运输生物试剂,用的还是可乐瓶灌水冻冰等降温手段,太原始,太不专业了!”
经过探索,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速冷冰袋的量产。1999年广交会,范立涛带着新产品参展,甫一亮相备受关注,展会期间就有超过200家企业寻求合作。范立涛和团队抓住机遇,研制蓄冷冰袋、冷热敷理疗袋等产品,不仅获得市场认可,订单纷至沓来,而且参与了多项行业标准的编制起草。
因时而变的创新法
可替代羽绒产品的高科技绒、用于生物医药及生鲜食品冷链运输的温控技术及产品、解决水土保湿及土壤改良的高分子材料……如今,公司聚焦医疗、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拥有两大生产基地,形成上百条高品质生产线。
早在2007年,一家日本企业找到范立涛,希望运用冷与热技术,研发一款水凝胶凉垫,经过半年多的研发、验证、试产、测试、改良,这款产品成功上市,并在中、日、美、法等多国获得了发明专利,单个项目就为企业实现3.88亿元的年销售额。
然而,行业从来不乏模仿者。几年后,日本市场出现了价格更为低廉的竞争产品,让团队一度陷入窘境。“三年多时间,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这段晦暗的岁月,却坚定了范立涛对创新的重视,“面对竞争,加大科研投入,让产品永远比别人好一点点。”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公司对水凝胶类产品改造升级,应用于医疗、医药、消毒剂等多个领域,通过拓展产品线,公司扭亏为盈,成功“复苏”。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建立了研发中心,拥有一支50余人的博士级技术研发团队,每年用于科研项目的经费达到全年营业收入的8%以上,并与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等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目前已获得各类国内外授权专利350余项。
因聚而赢的创造力
“上海有着良好的生态土壤,但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响应“浙商回归”号召,范立涛在距离上海青浦最近的浙江嘉善,成立浙江三赢新材料有限公司,主攻水凝胶产品、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
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范立涛的布局愈发清晰:上海青浦的研发总部是“大脑”,支持技术与产品的迭代升级,并与上海市质检院共建实验室与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服务;上海与浙江嘉善的制造工厂是“四肢”,科研、人才、资源在两地流动,形成研发与产业的配套、制造与服务的协同。最近,范立涛又看准了一体化示范区,期待将最新的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落户于此,实现研发、制造、服务在长三角多个城市间紧密连接。
“‘三赢’,寓意‘客户、员工、企业等多方共赢’,这种聚合共赢的理念,也是上海和长三角周边地区共同富裕的缩影。”范立涛直言,上海为苏浙皖“邻居”提供技术创新,辐射带动整个长三角经济水平和科创力量的提升;浙江、江苏、安徽则承接成果转移转化,形成联动产业链。“相互服务、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共同发展,这正是长三角的创造力。”
首席记者 范洁 实习生 李政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