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渔光曲(摄影) 秋养肺 辣椒“外交” 纪纲之桀 雪媚娘 我和我的老师们
第19版:夜光杯 2021-09-10

辣椒“外交”

章慧敏

我盆栽辣椒已有几年,每年清明左右便把前一年收的干辣椒剪开,里面的籽只要沾上泥土就算安家了,然后就等着它长成一茬又一茬红的、绿的尖椒,集观赏、口腹为一体。

显然,我的辣椒还有“外交”功能,辣椒出苗季,我会把长得最壮实的苗苗送给“订过货”的邻居,他们再把幼苗分送亲友,邻里之情就在这辣椒的成长过程中扎实起来。

然而,当初搬来时除了在电梯里偶遇同一楼层的邻居,相视一笑算打过招呼了,彼此还真是熟悉的陌生人,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这种感觉很无趣,免不了会怀念曾经的弄堂邻居。

我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每到星期四,我家就跟开电影院似的,因为家里有一台九英寸的电视机。当年朝鲜拍的《无名英雄》正热播,不仅剧情跌宕起伏,主人公俞林、顺姬的命运也牵动人心。邻居们想追剧却苦于缺少电视机,我家那台“九英寸”成了众人眼里的明星。吃过晚饭,可能连饭碗都没来得及洗,大人小孩便纷纷过来抢占有利地形,甚至为了公用部位跟我妈有过口角的邻居也觍着脸来了,自然是一笑泯恩仇……

弄堂邻里的交往像万花筒,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移的话,我还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除四害”等刻着时代烙印的运动,由里弄干部动员,邻里们便同心协力地大干起来。我们这些孩子则把“除四害”当成游戏:大点的孩子先爬上三楼的屋顶,然后托起我们这些小娃的屁股,又拖又拽拉上去,一起奋力地敲脸盆或锅子,惊吓得小麻雀四处乱撞。现在想来有点后怕,屋顶是斜坡,又很陡,万一从三层楼摔下来,小命难保。

在一条弄堂里住着,谁家有点鸡毛蒜皮的琐事,都伸援手,这份浓浓的人文情怀令人难忘。一位住在曹杨新村的劳模告诉我,碰到下雨,不用担心晾晒的衣服被子被淋湿,邻居像家人,会帮着收回家的……

本以为在商品房里再难看到有温度的邻里故事了,因为防盗门挡住了人与人的交往。我的想法很快被改变了,搬来不久,老妈打电话说她在超市门口滑倒,骨盆骨折。

那时我还在上班,急啊。我妈反问我:都已经回家了,你急什么?原来她摔倒后正巧被去菜场的02室和04室邻居发现,她俩合力将老妈送去医院拍片、诊疗。伤科医生说这个部位不能上石膏,只能平躺,两人又借了轮椅将她送回家。我感动得不行,上门道谢。她们说了同样一句话:“远亲不如近邻”。我发现这句脍炙人口的成语是邻里关系的黏合剂。从此以后,我享受到了邻居点点滴滴的照应,03室的潘老师对我说:我们夫妻很关心你的身体,因为你要照顾老妈,身体好才照顾得好!朴实的话语里包含着多少温暖,我的眼眶湿了……

8月初,我在媒体上看到记者采访浦东心圆西苑小区的一位志愿者。当回忆起最初小区被列为中风险地区突然被封,居民那种无奈、彷徨和害怕是可以想象的。封闭的第一天,他到居委会去报到,希望帮上点忙,到了那里才发现和他有同样想法的40多人。当招募志愿者的集结号吹响,只几天时间,队伍便壮大到700多人。

守望相助从来不是一句空话,邻里相帮,哪会孤立无援?从“心圆”这扇窗里折射出的是上海这座城的素质和温度。

只要是地球人,邻居便是少不了的身边人。我送辣椒苗代表着一种善意,而这一“善意”又被邻居们播撒,延续着现实版的邻里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