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烟火气和新生活 制度供给彰显人民城市软实力 体验国际社区生活品味上海城市文化
第6版:要闻 2021-09-13

烟火气和新生活

曹刚

老弄堂里拎着痰盂罐,晾衣杆上飘着“万国旗”……上海现有几十万平方米的二级以下旧里,可能出现类似画面。旧改是许多人的共同期盼。今年计划成片改造70万平方米,约3.4万户市民有望开启新生活。有人担心,温暖的烟火气会随城市更新逐渐淡去。对老屋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望,有矛盾吗?

我高中三年住在棚户区。那是翻盖过的两层楼,层高很低,在一楼永远站不直,要手脚并用才能爬到二楼,踏上脆弱的木地板,一走全家都在晃。马桶和痰盂是标配,有一次看球太激动,不小心踢翻了二楼的痰盂,让楼下的表哥至今心有余悸。老房子的隔音效果也比较“搭浆”,阿姨训娃、夫妻吵架,甚至老爷叔咳嗽,都能听见。那些杂乱噪声,早已飘散远去,印象更深的,是邻居们亲切的问候声。

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关系热络。对门阿婆香喷喷的荠菜大馄饨、隔壁阿叔厂里透心凉的冷饮水、弄堂口躺椅上摇蒲扇拉家常的消夏时光,都是难忘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人生中第一次看足球实况,是1990年世界杯决赛,那要感谢一位弄堂大哥“鼓动”。半夜三点,睡眼惺忪,出门五步,就是弄堂。一台彩电荧光闪烁,高高矮矮的板凳上,大家满是兴奋的眼神……那热火朝天的气氛,让不到10岁的我瞬间爱上了看球。

当年旧改搬家前,年过八旬的奶奶很不舍。家人生怕她突然搬去全新环境会手足无措。但乔迁新居后,老人适应得很快。不用再倒马桶、爬楼梯、生煤炉,下雨天也不会再漏水,逼得全家一起来“拷浜”。想想也是,更舒适、便捷、现代化的新生活,为什么不爱呢?

小姑在棚户区长大,虽搬离多年但仍与老邻居们一起唱歌、跳舞,一如当年在逼仄弄堂口玩闹的模样。邻里间的老交情,没有因物理空间的分散而淡漠。烟火气不只属于破旧里弄,还可以弥散到手机微信群、老年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绿树掩映的小区步道,乃至每一个老友相聚的日子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