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郜阳 易蓉)昨天未来科学大奖公布2021年获奖名单。大奖设“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今年,被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分别获得。
袁国勇、裴伟士来自香港大学。从2003年的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到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对人们认识和治疗新兴传染疾病作出重大贡献,对这些疾病的应对提供证据和策略,摘得“生命科学奖”。研究小组于2003年治疗中国香港的第一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并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为设计诊断和病症鉴定提供了必要信息。袁国勇对野生蝙蝠中SARS类冠状病毒的持续研究,大大扩展了科学家对人畜共患病宿主、跨物种传播障碍、发病机制等认识。鉴于蝙蝠衍生的类似SARS的冠状病毒的高流行率,他们预测类似SARS的流行病可能再次出现,并强调公共卫生防备的重要性。大奖科学委员会成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说:“正因他们的贡献,科学家团队才能在此次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中,快速确定原因。”
物质科学奖授予上海交通大学张杰院士,以奖励其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张杰是利用强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高效产生方向与能量可控的高强度快电子束的开拓者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领导中科院物理所和上海交大联合研究团队,在快电子束产生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张杰说,研究工作20多年来主要追随两条线索:一是作为物理学家,有责任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最迫切、最有挑战性的问题;二是物理学家自己也有兴趣尝试探索自然界中最不可思议的奥秘,想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功能提供更高时空分辨率的解析。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归属于施敏。施敏对跨金属/半导体(金/半)载流子的传输理论和实践作出基础性和开创性贡献,不仅奠定欧姆和肖特基接触的科学理论基础,并且开启了制造近代半导体器件的可扩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