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肩上芭蕾《化·蝶》下月飞临申城 戏里戏外,都是为了理想北上
第15版:文体新闻 2021-10-14
陈薪伊推迟手术

戏里戏外,都是为了理想北上

《北上》剧照

导演陈薪伊

“去年,我体检查出了癌症,当时正好也是这部话剧《北上》联排的关键时刻,医生要我立即住院,我问医生手术能不能推迟40天,医生说也行。于是我没有告诉家人和朋友,就去了沈阳的排练厅,毕竟这个故事太诱人了。”今明两晚,这部让年过八旬的导演陈薪伊推迟手术的话剧《北上》即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戏里戏外,都是为了理想而北上的人。

一艘大船 象征中国

《北上》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排,邀请陈薪伊担任总导演。去年春天,剧院向陈薪伊发出邀请,起初她拒绝了,因为她真的很忙,工作日程早就排得满满当当。“他们打了好多电话,发了好多微信,还发动我身边的人劝我,但我只能说抱歉。后来,他们坚持给我发来了剧本,当我看到‘北上’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就决定无论如何要来。”

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能让排过那么多历史题材的陈薪伊再次怦然心动?这部剧讲述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诚邀并护送爱国民主人士,从香港出发北上东北解放区参加人民政协筹备工作、准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故事。查阅史料,陈薪伊了解到当年共产党人分20多批护送了1000多位民主人士北上,“这其中有郭沫若、茅盾、洪深、曹禺……”陈薪伊说。

历史上,这些民主人士是分批北上的,陈薪伊说:“在舞台上,我要让他们在一条船上,这艘船就象征着中国。他们都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北上,终于达到彼岸。”在船上,观众可以看到我敌双方“护送”与“反护送”的明暗斗争,感受到中共党员及民主人士在“北上”历程中的初心与使命。有意思的是,原著中有个国民党人经历了这次北上的航行之后,心生悔意,到了沈阳决定跳楼谢罪,陈薪伊对此做了调整:“既然有悔,船上那么多跳海的机会,干嘛不用?”

这些艺术化处理,都是为了让观众“看完、看懂、看进”北上故事,也让这段党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有更好的展现和传播。今年7月,这部剧首演时,很多年轻观众自发地站起来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

午夜12点 导演很忙

为了《北上》,陈薪伊花了很多心血。陈薪伊说:“我先去了沈阳7天,和大家一起把剧本捋顺。”那7天,剧组成员也领教了陈薪伊的敬业,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佟春光说:“想不到陈导年过八旬,还那么能熬夜,常常晚上12点过后,还给我们发大段语音,讨论排练。”编剧津子围是位大作家,也被陈薪伊一遍又一遍“折磨”,不断调整剧本,有时候两人“艺见”不合,还会争论起来,陈薪伊总说:“夫妻俩还吵架呢,合作哪有不争论的,没事。”

捋完剧本,陈薪伊一听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对台词,一阵胸闷:“我们这艘船是从香港出发,要是都带着浓浓的东北口音,观众会感觉像听二人转。”陈薪伊要求大家必须把口音改成“广普”(广东式普通话),“哪怕说得夸张点都没有关系!”演员们说了一年半载的“广普”,如今竟也有模有样了。

“我对音乐的要求很高,这部剧中的音乐都是经典名曲。”陈薪伊让《一首儿时的歌》贯穿全剧,“这首歌是根据人人都会唱的儿歌‘排排坐,吃果果’改编而来。”歌曲情真意切,体现了革命战士及仁人志士的献身精神与家国情怀。此外,剧中还融入了舞蹈、京剧、粤剧等艺术形式。

去年底,《北上》开排前,陈薪伊却在体检时查出了癌症,她和医生商量把手术推迟了40天,继续“北上”,剧组上下也没有发现她的异样。排练厅里,陈薪伊依旧忙碌着。

如今,手术成功,陈薪伊也在上海欣喜地等来了《北上》的首次“南下”。同时,这部剧也拉开了“演艺大世界 艺聚大上海”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的大幕。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