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重阳义诊 家中加“神器”老人不怕摔 请护工、租辅具……动动手指就“搞掂” 不离家,也能得到养老院般照护
第3版:要闻 2021-10-14

不离家,也能得到养老院般照护

静安区试点推广“家庭养老床位”,首批将建566张

能否让老人不出家门,也得到养老院般的全方位照护?

作为本市唯一入选民政部“十四五”首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的区,静安区正在试点推广“家庭养老床位”政策。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的家庭养老床位,成了科学精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落细落实嵌入式养老的更优选择。

家住石门二路街道的叶秀颐老人,今年已经91岁高龄。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同样年事已高,身患糖尿病、高血压、轻度认知障碍症等疾病的她,虽有长护险和日间照护服务,但在看病、配药等方面还是存在诸多需求与困难。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包括叶秀颐在内,静安区已经有十多位老人享受到了正在试点推广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记者昨天获悉,未来半年内,静安区还将建设不少于566张的“家庭养老床位”,为高龄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类机构化的专业性、持续性、全面性的照顾。

把床位“搬进”老人家中

超大城市上海,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36%。经过多年建设,养老“一床难求”现象在上海已有所缓解,以静安区为例,目前已建成机构养老床位6816张,“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约3000张,但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要“挖潜”挖出一张床位,谈何容易?来自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上海市中心新建一张机构养老床位,其成本投入在数十万元左右。但若将这张床“搬”至居民家中,仅需花费2万至8万元。家庭养老床位成了解决养老市场缺口问题的一个可操作性答案。

记者日前在叶秀颐老人家看到,秋日的阳光下,老人坐在家里就能接受街道长者照护之家护士的上门健康服务:量血压、测血糖、药物管理……老人的家里还配置了一键呼叫的智能设备,可提供24小时应急响应。

“一张床”后是系统工程

家庭养老“一张床”,听起来简单,却是一项系统工程。背后涉及居家环境改造、智能化平台搭建、相关政策体系提升等方方面面。

据静安区民政局局长焦志勇介绍,上海各区从2019年就已开始探索家庭养老床位的设置,但进展并不顺利。一方面,“家庭养老床位”目前还属于新兴服务业态,相关服务和管理还不规范,社会知晓度也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对“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心理预期和实际的服务内容、价格之间存在一定落差。

此次针对推广难点,静安区将长期护理保险、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辅助器具租赁、“为老服务一键通”等现有政策整合起来,“一人一方案”,并且聚焦经济困难的失能以及部分失能老年人,试点实施资金补贴。根据政策,照护统一需求4级至6级的困难对象,每人能申请最高2000元的家庭床位建设补贴和每月800元的上门服务补贴。

1048户完成适老化改造

今年6月底,经过为期一个半月的适老化改造,88岁的郁顺清老人住进了焕然一新的家。

“真的是非常舒心!”郁顺清的儿媳张建军也已是69岁的老人,一家人19年前搬进彭浦新村街道,此后屋内的装修就再也没有动过。让张阿姨最头疼的是洗浴问题。“以前是浴缸,洗澡要放水,还要爬上爬下,老年人腿脚不便,太不安全。”

这次适老化改造后,浴缸变成了淋浴间,安装了扶手,增加了地面摩擦力,还配备了淋浴座椅。张阿姨连连感叹:“解决了老人安全问题这个最大心病。”

除了洗澡问题,适老化改造还为老人们配备了电动升降床、安装智能晾衣架、设置门铃提醒和燃气报警器等等,都极大便利了老年生活。

截至目前,静安区已完成入户评估和方案设计1249户,完成适老化改造1048户,改造完成量居中心城区第一。

个性化服务满足需求

硬件改造更新的同时,软件服务也要跟上。在前期试点基础上,静安区为“家庭养老床位”专门列出了一张基础服务指导清单,从居家烧饭菜、洗碗到陪散步、陪聊天,老人们的种种服务需求都清晰列明。

老人们与养老服务机构“一对一”签约后,可以按照“一户一方案”的标准,个性化提出“需求菜单”,通过“政府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居民自付一点”,满足老人“类机构”的家庭养老需求。

结合当下城市数字化转型,静安区还不断完善智能化养老平台,试点“为老服务一键通”,在部分街镇老人家中安装“一键通”关爱电话。老人有任何服务需求均可一键寻求平台解决,各类服务资源和相关人员,“待命”后台接受“派单”,为老人提供24小时无间断养老服务。今年以来,“为老服务一键通”已服务静安区老人13.69万人次。

据焦志勇介绍,结合“家庭养老床位”试点,静安区还将继续深化老人紧急救援场景建设。目前,已对全区有意愿的高龄独居困难老年人完成应急呼叫设备安装,并将独居老人应急呼叫项目纳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实现全天候响应和全方位监测。

首席记者 潘高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