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从农民工到机械自动化“巧匠” 上海阿爸把爱献给山区贫困娃
第3版:上海新闻 2021-10-17

从农民工到机械自动化“巧匠”

——记全国劳模、上海北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装部负责人白清良

白清良(右)与同事在车间探讨工作问题

多年过去了,上海北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装部负责人白清良仍然记得他第一次拿到专利时的激动心情。有过一个汗珠子摔八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经历,也曾与企业家一起白手起家,最终,白清良走上了创新研发的道路。深耕机械自动化领域20余年,白清良先后收获18项国家专利,荣获市劳模、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等荣誉。

从黑龙江乡村的农民,到机修厂的小老板,再到科技公司工装部的负责人……白清良扎根实业的经历中,也浓缩着中国制造由弱到强,进而向“智造”转变的生动历程。

钻研不懈

还在轧钢厂做工人时,白清良就出了名的刻苦。“可以不要钱,我想学门技术”,这是他的心声。为学手艺,他主动为电焊师傅打下手、泡茶、打扫卫生,为的就是师傅提点入门。后来,凭借过硬的焊接功夫,白清良在老家开起了加工厂,几年光景就已小有名气。

这份钻研不懈的功夫,在上海创业之初也派上了用场。生产车间的砂轮倒角工序效率低,而且粉尘严重,起初只是维修工的白清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一边加工一边安装。3个多月后,他完成第一台倒角机,不仅能自动磨削,还解决了工人近距离操作的安全问题。

然而成功的喜悦未及细品,就被浇灭。生产效率不过关,企业亮了红灯。没有了资金支持的白清良决定自掏腰包,一定要研制出各方面都合格的设备来。又是一个月的苦思冥想,与第一台完全不同工作原理的倒角机图纸完成了——原本人工操作10秒一件的倒角,现在只需1.7秒,粉尘问题也有效解决。

敢于创新

如今,北特的车间里,第三代倒角机正全速运转,不仅可通过全自动编程操控,还可实现下料、倒角、检测、封装全自动化,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企业降低成本超百万元。这背后,源于白清良的钻研不懈,更源于工匠精神。

“创新就是要追求突破,追求革新,敢于颠覆传统,敢于挑战经验,始终相信任何事都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在嘉定工匠的答辩现场,白清良这样诉说对于创新的理解。

2010年,企业设立工装部,白清良和同事们以此为平台,先后研制了无心磨床自动上下料装置、冲床全自动冲切设备、数控和滚丝机共用的自动上下料装置等设备。每台设备之后,都是不断的否定与再创新。“生产中的经验会被固化到设备之中,问题会被优化,质量、效率、安全性等都是我们创新的维度。”

白清良颇为自豪的是,工装部成立至今,共研制了8个类型的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共计120余台套,累计为公司节省成本和创造效益以千万元计。

培育人才

初中学历的白清良是自学成才的。“以前我没有接触过这样复杂的机械结构与装配精度要求,除了请教老师傅,每天回到家里,还要查资料学习机械维修的相关知识。”白清良回忆,以前天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着书本和电脑学习,一学就是几个小时,“一行一行啃下来”。半夜里突然有点灵感,他就赶紧起床记下。如今,白清良的徒弟里有大学生,也有业内资深的老法师,谈起专业问题,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一句:“服气!”

20多年来,白清良一心追逐着自己心中的机械加工梦。如今年岁渐长,他又有了新的梦想——后继有人。华亭镇总工会和企业为他建起了工作室,也有年轻人拜师学艺。对于自己的徒弟和部门里的年轻人,白清良总是毫无保留,给予他们最好的带教条件。有人学成跳槽后,他也不气不恼:“年轻人去了别的企业,能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尽力培育更多技术人才,白清良希望,技术工人能撑起中国制造强国更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