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连生
对铜手炉我是陌生的,因为过去从未见过。自从搞文房收藏后,得知香炉、手炉、琴炉、熏炉等也属文房用器,便开始留心起来。说来也巧,不久就在一个小摊上看见了一只手炉,红铜、八角形、双提把,炉盖上刻有图案,炉底还刻有“张鸣岐”三个字。整体显得大气稳重,很是喜欢。谁知一问,说是已有人买下,只好作罢。第二天经过时,卖主主动喊我,说之前的买主不要了,问我要不要?我当即买了。过了几个月,又淘得一只样式相似,但小了一半的铜手炉,制作者也是“张鸣岐”。
一查资料,对“张鸣岐”及铜手炉有了许多的认识。何谓手炉?《辞诲》中解释说:“冬天暖手的小炉,多为铜制”。据专家考证,手炉是从火盆演变而来。到了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作手炉。当时的手炉器形有方圆二式,里面放烧红的木炭或尚有热量的灶火灰,大的捧在手上,小的可放入衣袖,所以,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捧炉”“火笼”等。到了明清时,铜手炉的制作技艺达到高峰。从存世的实物、史料及文字、书画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佐证。清代宫廷画家陈枚在《月曼清游图》中就有二幅图画描绘了手炉,其中“寒夜探梅”中有位贵妇怀抱手炉款款而行。该画还题有御诗一首:“眷信侵寻槛外梅,倚吟秉烛共徘徊。轻寒不进深庭院,女伴携炉得得来。”
明代万历年间嘉兴人张鸣岐不但制炉技术高超,还擅画擅刻,最先制作出一种铜质匀净,光泽典雅的红铜手炉,因做工精美,受到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子的喜爱,被称为“张炉”。上海文物鉴定专家蔡国声先生对“张炉”情有独钟,他评价张鸣岐手炉,一是选料好,采用的红铜可塑性强,铜质匀净,同时在配料上釆取宣德炉的配料工艺,更使手炉独具光彩;二是小而沉,张鸣岐的手炉一般手掌大小,四壁厚度达1.5毫米以上,炉身采用整块铜料敲打而成,手感分量较重;三是工艺精,手炉的艺术加工分敲打、拉锯、雕刻、凿磨等,尤其是浑然一体的敲打、细致入微的水磨抛光和炉盖繁复自然的雕刻图案最具艺术特色;四是款式多,形状有圆形、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等;手把有单提环和双提环。“张炉”除工艺特色外,在使用上也有许多优点:其一,炉盖和炉身结合紧密,流传至今,依然闭合紧密。其二,炉中炭火甚炽,而炉体外部却不过热,以布护之不烫手。其三,“张炉”胎壁厚,铜质细,转折处理得体,不易变形。
我所藏的两只“张炉”均为八角形,平足底,炉盖刻有鸳鸯戏荷图案。两炉一大一小,大的双提环,口部直径10厘米,高6厘米,重1千克,底部竖向阴刻“张鸣岐”三个篆字;小的单提环,口部直径6.8厘米,高4.5厘米,重490克,底部阴刻“张鸣岐制”四个篆字。手炉内外没有锈迹,炉盖结合紧密,提把也十分紧凑,放置在各种倾斜角度都不会倒下。炉盖雕刻十分精美,主体图案是两个同心圆,大圆直径9厘米,小圆直径6厘米。小圆内两只鸳鸯游戏于荷叶下,腹下有水浪轻翻,上方荷叶挺立,花儿盛开,水草摇曳,一只蜻蜓翩翩飞舞。水面上还有两片荷叶刚刚露出。大圆内缠枝纹形成四个角,枝叶间透雕到位,工艺一丝不苟,确实是不可多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