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周培元
前几天,临睡前突然在手机里刷到一男一女深情合唱《厦门亲像一首歌》,地道的闽南话、美妙的旋律、明快的歌词瞬间吸引了我。伴着歌声,欣赏着美丽的厦门,当看到鼓浪屿历史街区熟悉的画面,我立刻想起几年前考察时曾两次踏上鼓浪屿。真想念那里的美食、老街和万国建筑博览群。
思绪回到30多年前。读中学时听老师讲过鼓浪屿,当时只知鼓浪屿被誉为“琴岛”,是音乐家的摇篮。前几年厦门之旅让我终于乘上摆渡船,伴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踏上这座梦想已久的迷人小岛。我快步行走,像一个老练的“侦探”,仿佛要探秘岛上每一幢历史建筑的细节。那天我考察了著名的八卦楼,如今是中国唯一的风琴博物馆;远眺号称“中国第一别墅”的黄家花园;在被称为鼓浪屿“凡尔赛宫”的杨家园喝了咖啡;仔细游览了岛上名园——“菽庄花园”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岛上保留了很多具有Art-deco(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历史建筑。
当然,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参观纪念馆时寻觅到两位鼓浪屿名人,他们居然与上海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一位就是在清华大学做过50多年体育教师的马约翰,他年轻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是学校足球、网球、棒球和田径队主力。上海圣约翰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抗战时期,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校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年近六十的马约翰冬天给学生上体育课时只穿一件汗衫,而很多年轻的学生都冻得瑟瑟发抖。1959年,全国第一届运动会期间,毛主席接见了时任清华大学体育教研组教授的马约翰,称赞他是“中国最健康的人”。前些天我天天观看东京奥运会比赛,中国体育健儿英姿飒爽,为国争光。可喜的是为中国拿到第一枚金牌的00后小姑娘杨倩就是清华学子。
“万婴之母”林巧稚也出生在鼓浪屿,是中国著名医学家,新中国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女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这位从鼓浪屿走出来的杰出女性,一生未婚未育,亲手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前不久逝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就是林巧稚大夫接生的。
1921年,林巧稚20岁,生平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赴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招生考试,并成为那一年统招25名新生中的一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巧稚在上海衡山路9弄4号住过。每当我漫步在百年衡山路,都会在林巧稚曾经住过的建筑前凝视片刻。想起在鼓浪屿毓园(林巧稚大夫纪念园)路边的花岗岩石板上镌刻着她的话语:“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大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听着歌声,寻觅到曾经从美丽的琴岛走出来的马约翰和林巧稚,通过研究这两位名人,发现厦门鼓浪屿与上海的联系。漫步一座城市,了解它的文化韵味,感受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