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康 上海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长
2001年,中国经历了15年的漫长谈判后,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但在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的氛围中,也有人惊呼“狼来了”,担心一旦敞开大门,中国企业将遭受激烈的冲击,此前拥有外贸经营垄断权的国有外贸企业首当其冲。
失去垄断“保护伞”的外贸国企如何“与狼共舞”打开新局面?作为上海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一任董事长,王祖康对20年前的“改革阵痛”记忆犹新,但他始终坚持:只有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中国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金饭碗”捧不住了
1994年11月18日,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第二年,时任上海市外经贸委主任的王祖康“下海”,担任东方国际集团董事长。彼时,很多人都在观望,“东方模式”能否为上海国有企业成长为跨国经营的大型综合商社走出一条新路?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外贸企业规模小、行业散、经营品种单一,和日本三菱、韩国大宇等贸易‘航母’相比,就像‘小舢板’,难以参与世界贸易竞争。”今年84岁的王祖康精神矍铄,他告诉记者,1994年初,为了做大做强上海外贸,市外经贸委召开会议,讨论外贸“五朵金花”即丝绸、服装、纺织、针织、家纺五家专业外贸公司合并经营的可能性,市政府在当年6月批复同意,5个月后就成立了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当时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我们隐约感觉到,一旦‘入世’,国有外贸企业一定会受到冲击,必须早做准备,应对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因此成立了东方国际。”王祖康说,在“入世”之前,我国对外贸易实行国家垄断经营,经营外贸的公司只有外经贸部所属的十几家专业外贸总公司及其口岸分公司。同时,纺织品等对欧美市场出口均有配额限制,由外经贸部分配至各总公司和各个口岸城市的分公司。
“国内企业的产品要出口,必须找国有外贸公司,所有业务都是送上门来的。而出口配额相当于有价证券,例如同样一件西装,出口到中东国家假如卖20美元,出口到美国则能卖到100美元,这个差价都被外贸企业赚了。”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入世”步伐也在逐步加快。王祖康和他的团队意识到,外贸的“金饭碗”捧不了多久了。
阵痛后积极改革
中国政府在“入世”谈判中承诺,加入WTO三年后,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2004年7月1日,外贸经营审批制度废止,新修订的《外贸法》开始实施,至此,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
“外贸经营权由原来的审批许可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后,几乎没有任何门槛。”王祖康说,出口配额则有五年缓冲期,让国有外贸企业能够有时间适应变化。“改革要趁早,只有如此才能活下去。”因为对“入世”早有心理准备,东方国际牢牢抓住原有的客户关系,依靠品牌和质量留住欧美市场的高端客户,同时加速开辟新市场,将产品出口到韩国、俄罗斯、东盟、中东以及非洲。
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增加价格竞争力,东方国际开始在海外投资设厂。“我们在孟加拉、柬埔寨等国相继开设内衣厂、毛衫厂等,生产后直接出口到欧美市场,关税成本更低。现在还在埃塞俄比亚建设工厂。”
1999年东方国际首次夺得全国出口冠军,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其进出口规模仍保持全国前列,是上海最大的国有外贸企业。王祖康说,“组合拳”之下,东方国际的进出口额在“入世”之后不降反增,甚至还有两位数增幅。
“桥头堡”走向成熟
更让他欣慰的是,2002年,集团下属外贸公司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后积极应诉,经过WTO仲裁后判定胜诉。
“过去我们很少胜诉。”王祖康告诉记者,在加入WTO之前,中国企业面对反倾销调查时往往很犹豫,一是不懂如何应对,二是无力承担髙额的律师费用。但通过对WTO规则的学习,企业终于懂得如何抗辩,这是中国企业开始成熟,也是中国在融入世界贸易规则的体现。
2003年2月,王祖康退休了。彼时,“狼来了”的争论尚未完全平息。但20年后再回看,当时的忧虑早已不复存在。“入世”之后,中国企业不仅没有被挤垮、被吃掉,而是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锻炼出了能力、眼界和胆识。
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东方国际成为进博会的官方招展合作伙伴之一,发挥了“桥头堡”的作用。东方国际表示,积极参与进博会,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公司将借此契机深化集团整体转型,未来将把进口比例从目前的30%提升至50%,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