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给孩子讲红色故事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时代楷模”吴蓉瑾“化身”党史讲解员,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幅上海地图,在市中心东侧靠近黄浦江附近画上了一颗五角星。她说:“孩子们,这里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昨天下午,“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活动首次进入小学,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开展党史实物讲解课。该校毗邻中共一大会址,吴蓉瑾校长早在2006年就依托一大会址的红色资源,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小学生党史讲解员队伍——“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如今,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珍贵革命文物走进了这所小学,孩子们在课堂上近距离观摩党史实物原件。在四年级(8)班,吴蓉瑾执教的党史课主题是“初心之地 光荣之城”,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她带领孩子们重温党的战斗历程。
当年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第五十五、五十六期合刊,在礼兵护送下被送上了讲台。一大纪念馆讲解员宋盼盼带来了一堂微党课。“你们知道《红旗周报》背后有着怎样隐秘而伟大的故事吗?为什么一本时尚杂志《摩登周报》和一本科普读物《脑膜炎预防法》会在中共党史上留下重要印迹呢?”有着多年讲解一大史料经历的小宋说,卢湾一中心小学选中《红旗周报》作为进校园的革命文物,她将1500余字讲稿以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娓娓道来,语言要贴近孩子,特别是一些专业用语必须讲得深入浅出。
“以前我们在课文里学过《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手术台就是阵地》等红色故事,也多次去一大会址参观过,但这次在课堂上就能亲眼看到革命文物,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传承红色基因。”刘子豪同学说。
据悉,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活动首批已公布50件文物,全市各大中小学校可通过中共一大纪念馆官方网站、微信公号“文物进校”或微信小程序等下载报名表和文物清单。主办方每次会将一件由学校选定的一大纪念馆里的文物原件送进校园。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说,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党的珍贵史料,可谓百闻不如一“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在心中树立红色理想。
“童音来把党史讲,童心爱国又爱党……”孩子们用沪语唱起了新童谣。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