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巴黎 咖啡馆博物馆最会“讲故事”
第16版:国际知名城市软实力调查报告 2021-11-18

巴黎 咖啡馆博物馆最会“讲故事”

巴黎著名的花神咖啡馆

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 本版图片GJ

钢琴家在旧车站改造的小公园演奏《马赛曲》,年轻人骑着特技单车在博物馆屋顶穿梭,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吹响萨克斯……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巴黎8分钟”让不少人印象深刻。这些文化符号,就是巴黎城市魅力的一个侧面,不仅在于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情,也在于生活其中的人。他们散发和汇聚而成的氛围,让城市变得富有生机。

对法国人来说,有两种“日常”显得“最巴黎”——不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某种意义上,大大小小、随处可见的咖啡馆和博物馆,最会讲“巴黎故事”。

咖啡馆:微空间的“烟火气”

巴黎这座城市,最迷人的地方在哪里?多年前,法国曾对游客做过一次调查。令人意外的是,排在首位的答案不是那些声名在外的名胜古迹,而是咖啡馆。

“塞纳河两岸,最先冒出头的不是番红花或水仙花,而是人行道旁的桌子和仿藤椅。”就像定居巴黎的美食旅行作家大卫·唐尼在《巴黎,巴黎》这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在巴黎的咖啡馆,人们会看到服务员穿着老式黑白制服,端着啤酒、咖啡和热气腾腾的巧克力来回飞奔。有一点尤为特别:咖啡店外,一把把遮阳伞下放着一排排座椅,几乎全部面向大街,看人流熙熙攘攘。

在巴黎,走几步就会遇见咖啡馆。即便因为疫情很久无法出门,那些“日常”并没有真正消失。左岸圣日耳曼德佩区,著名的双叟咖啡馆去年因疫情一度暂停店内服务,但店家别出心裁地“邀请”一群超大号玩具泰迪熊坐在店内外的椅子上,复刻着“享受”咖啡、蛋糕和暖阳的“巴黎日常”。

曾在巴黎长期从事旅游业的法兰姜对这样的城市氛围记忆犹新:不管在哪家咖啡馆,有人聚会聊天,有人工作,有人看风景……上了年纪的老巴黎人则会每天清晨光顾自己家楼下的咖啡馆,几十年如一日地坐在固定座位上读报,店员会默契地按照老顾客的习惯准备餐食……

“除了满足景观式观看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些保持亲密接触、日夜相随、深居其中的城市微空间。”城市观察者和研究者、同济大学教授王国伟在《城市微空间的死与生》一书中这样写道。在这个意义上,似乎可以理解巴黎咖啡馆魅力之所在——这些微空间,构成了城市“烟火气”的重要部分。

法国艺术家西奥德说:“巴黎的咖啡馆给人的印象像在一个大村庄:人们互相认识,互相聊天。”他说,法国人很乐意互相交谈,即使彼此不认识。这种“大村庄”的“气质”跟商业化保持着距离。法兰姜认为,相当一部分巴黎咖啡馆依然由家族经营,有的已经传承了几代人。“无论是店铺装潢还是咖啡制作手法都沉淀出传统的韵味。大部分没有房租负担,价格也更加合理。”

只需几欧元便可以在拥有几十年甚至百年历史的咖啡馆内喝一杯咖啡、欣赏美景——让世界各地的游客趋之若鹜。法兰姜说:“与赚钱相比,巴黎的咖啡馆更像是在坚守,坚守着祖业,也坚守着巴黎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城市的管理者乐见这种传承,帮助咖啡店们继续“活”在街头巷尾。巴黎市议会特别批准咖啡馆等可免费占用部分公共空间,在人行道、停车场等放置餐桌。毗邻巴黎的欧拜维利耶市第二副市长田玲指出,巴黎市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咖啡馆的建设,但它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和推行建筑规则来进行引导。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咖啡馆面临经营困境。其中一些进行了新尝试,比如为艺术家提供展出新作的场所。有的还设立了自己的文学奖项。不少人仍然相信,作为巴黎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像咖啡馆这样增强人与人之间“纽带”的微空间,不会轻易消失。

博物馆:“文化公地”的温度

在“巴黎8分钟”中,《马赛曲》的演奏特别选在了卢浮宫博物馆的胜利女神像前,可见博物馆在巴黎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仅如此,一项统计显示,超过六成的游客到访巴黎会考虑参观博物馆。

西奥德说,参观博物馆能激发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就像被传送到了另一个世界,总是能学到很多东西。”

巴黎被誉为博物馆之城,是世界上博物馆种类最多的城市之一,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博物馆有300多家。正是那些博物馆,参与构建了巴黎的城市特色。

除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这样大名鼎鼎的博物馆,巴黎还有很多“小而美”的私人博物馆。比如位于巴克街46号的戴罗勒之家创立于1831年,收藏着丰富多彩的动物标本和自然科学珍宝;坐落于蒙马特的浪漫生活博物馆,有一个温室和小花园,里面的设施几乎都是橙色,充满了生活气息……

在巴黎,博物馆的功能并非仅仅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专家指出,它们更是重要的社会公共空间,致力于提供多种意义上的“对话”。以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为例,那里不只是一座博物馆,还有公共图书馆、工业美术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中心,更像是一个“文化超级市场”。

目前,公共博物馆的主要运营费用基本由法国政府承担。为了打造“文化公地”,法国人文景点的票价遵循“文化普及”的精神。大部分国家级博物馆的票价由公共机构“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制定,法国文化部则掌握门票价格政策并制定优惠措施。

即便维护和运营成本不低,法国博物馆也一直努力维持着面向公众的“低门槛”:在巴黎14家市立博物馆中,有11家的常设展览免费开放。即便是收费的博物馆,与法国人收入相比,票价大多也十分“亲民”:知名博物馆的门票为15欧元左右,小型博物馆的门票则大多低于10欧元。多数博物馆对残障人士、失业者等人群采取了门票减免政策。

另一方面,巴黎的博物馆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少博物馆选择了“出海”。2017年11月11日,阿联酋阿布扎比卢浮宫正式对外开放。根据协议,阿布扎比政府向法国政府支付5.25亿美元取得30年“卢浮宫”的冠名权,并另外支付7.47亿美元获得法国一系列博物馆在策展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通过扩大本土之外画廊的产业链,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也在加速对外文化输出。通过海外合作,这些博物馆不仅增加了收入来源,还扩大了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成为其他博物馆发展的样本。

“巴黎味”:独创性和差异性

市井的巴黎和精神的巴黎,在某种意义上,巴黎的咖啡馆和博物馆讲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故事”,但它们又具有某种共同的关联。

咖啡馆和博物馆都是巴黎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这种与生活的紧密联结构成了巴黎独特的气质,基于民众生活体验的互动则创造了巴黎的归属感,最终也保护了巴黎的城市记忆。

人们发现,尽管岁月改变着巴黎的风貌,但依然有些东西没有被改变——这座城市的个性并未在全球化之路上变得面目模糊。

正如大巴黎93省维勒潘特市议员、CPME法国塞纳圣丹尼省中小企业家联合会外籍企业家委员会主席杨志巧所说:“巴黎的咖啡馆和博物馆风格各异、很有魅力,但它们都保留了独创性和差异性。”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法国问题专家郑若麟认为,逛咖啡馆和博物馆作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与法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从中可以看到法国人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态度。比如巴黎咖啡馆的一大吸引力,就在于历史的厚重感所带来的独特“意境”。回顾历史,伴随着法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而诞生的咖啡馆文化,反过来也推动了法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哲学家萨特曾这样描述在花神咖啡馆的日子:“我们每天上午9时来,一直工作到中午12时。然后出去吃饭,下午2时再回来和一些朋友们聊天,直到晚上8时。晚饭之后,在这里接待约好的客人……”他指出,巴黎还有很多城市角落基本保留了19世纪的风貌。

某种意义上,咖啡馆和博物馆这样的空间被视为“城市的客厅”,它们对整个城市、社区的综合赋能正成为新的城市吸引力。“客厅”是否独特、温情和动人,关键在于公众的参与,在于真正的开放和共享。在这一点上,巴黎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本报记者 吴宇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