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智库主动发声  加强“叙事”能力
第11版:国际知名城市软实力调查报告 2021-11-25
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智库主动发声 加强“叙事”能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

2020年上海成功举办友好城市合作论坛

中国提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在北极圈论坛受到高度关注 图GJ

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其实也是城市乃至国家软实力的一个侧面。在这个方面,智库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凸显。

为什么智库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上海的智库在宣介我们的软实力方面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为此,我们专访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

智库传播能力影响深远

问:为什么我们要重视智库在国际传播方面的作用?

答:智库又称思想库、智囊机构,是政策研究成果生产的集中地,主要靠思想力量影响决策者。与此同时,智库也能够通过强大的传播能力影响社会,其中也包括国际社会。可以说,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和国际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国际传播要有效,最重要的是要看“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对谁讲”。智库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人才汇聚、创建概念叙事、设置国际议程、举办研讨会和国际论坛等方式,智库影响着国际精英和国际社会,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美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政府、媒体和智库这几个信息来源中,民众最信任的是智库。他们认为智库代表着专业性、科学性、学术性和理性。因此,西方智库特别注重对外传播,视社会影响力为生命线,在对内对外传播方面有着强烈的自觉性和驱动力。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智库长期以来对国际传播重视不够,有的智库重内部“议事”,轻对外“叙事”,对外传播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建设都不足。有的智库虽然也强调国际传播,但往往没有掌握正确方法,使得自己的声音传不开、传不远甚至起到反作用。这些情况表明,当前我们的智库在国际传播和国际叙事能力方面,同中央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国际话语权之争刻不容缓

问:从智库的角度,该如何理解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

答:首先,是把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不同场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今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其次,要认识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的紧迫性。作为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我们深刻意识到当前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充满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方面,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可歌可泣,中国故事同样丰富多彩。可以这么说,在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鲜活、生动立体的中国的过程中,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与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仍未摆脱“西强我弱”的局面。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存在着信息传输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

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百年一遇的新冠大流行相互叠加和相互激荡下,世界正处在一个“高风险、多动荡、更脆弱”的人类社会生态复合系统之中,西方焦虑感日趋明显,对中国的误解、曲解、污名化和舆论攻击有增无减,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

国际话语权之争,已成为新时代国际秩序领导力和影响力之争的最重要场域。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尽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和刻不容缓。

对外传播强调“三E”原则

问:当前我们的智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有什么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央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智库的对外传播属于跨文化交流的范畴,首要目的是使交流双方获得“准确认知”,或者减少“错误认知”(Misperception)。我觉得三个“E”的原则需要重新强调。一是坚持“平等”(Equality)。跨文化交流既不需要“仰视”,也应摒弃“俯视”,更要反对“敌视”;二是重视“互通”(Exchange)。交流应该是双向互通的,否则就是单方面的说教和灌输,达不到真正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三是倡导“同理心”(Empathy)。在遇到分歧甚至对立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和认真倾听,并有善于欣赏和互鉴不同文明和制度的雅量。

海派文化助力上海智库

问:在国际传播方面,上海的智库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领域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实践?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对此做了哪些尝试和探索?

答:上海在智库建设和国际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是国际问题研究的重镇,有相当数量具有国际声誉的各类智库,已经搭建了不少有广泛影响力的对外交流平台和网络,上海的海派文化也给上海智库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软实力。

未来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上海智库要在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对外“叙事”能力,提升和传播好上海软实力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要更加提高政治站位,时刻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作为智库建设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强化主体责任和意识。

二是要以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专业发声、有效发声来塑造有利于国家和上海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是要汇聚多语种人才,发挥多语种人才优势,丰富智库研究成果的多语言种类,全方位扩展影响力。

四是要搭建更多交流平台,创设议程,更积极开展智库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人脉,影响国际精英阶层和国际舆论。

五是要创新传播模式,借助融媒体,构建媒体矩阵、专家矩阵、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矩阵,打造专业化智库对外传播模式。

主动发声、借力发声、合作发声、有效发声,不断提升“叙事”能力,成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工作的一大亮点。

在去年新冠肺炎暴发和全球蔓延之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第一时间开展了抗击疫情相关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积极发声。我们陆续发布了5份由本院专家撰写和2份我院非驻院研究员撰写的中国抗疫英文报告,及时回应境内外的种种关切。从去年至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先后发布了十余篇英文报告,涉及全球经济秩序、中美关系、健康丝绸之路、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疫苗合作、主权债务等议题。

在中美关系陷入困境之际,我们与美方专家学者召开了20余场中美关系系列视频研讨会,发布中美关系研究报告,努力为不确定的中美关系注入更多的确定性。

在内外交流受阻的困难情况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市外办共同筹划主办了2020年上海友好城市合作论坛,分享城市应对新冠疫情和复工复产的经验,探讨疫情背景下的城市治理与合作交流,推动上海与友好城市携手应对挑战、共创美好未来。

大疫情催化大变局,大变局呼唤大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顺势而为,在国际叙事和传播中勇于担当、善作善成,为中国新时代征程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本报记者 齐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