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大城之中“智慧养老” 旧区改造加速  安居梦想成真
第3版:要闻 2021-11-27
大城善治 上海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系列报道

旧区改造加速 安居梦想成真

曾献仁家所住的楼栋楼梯旁的老式邮箱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本报记者 裘颖琼 杨玉红

一排排水电煤表箱鳞次栉比,一格格楼梯吱吱呀呀,一间间小屋难见阳光……这样的场景,在上海许多旧改地块上,比比皆是。好在,上海各区正“提档加速”,推进旧区改造,不仅圆了百姓“安居梦”,也释放了土地存量、盘活了区域资源,让一块块宝地找到“好人家”,建成“好项目”,集聚“好产业”,形成“好功能”,成就“好未来”。

记者从市旧改办获悉,截至10月底,上海中心城区已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72.7万平方米、3.7万户,占今年目标计划70万平方米、3.4万户的104%、110%,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改造 安居圆梦就在眼前

“政策信息全公开 公平公正每一家”“实事工程办实事民心工程得民心”……走在乍浦路、北海宁路,随处可见一条条旧改政策宣传横幅。

油锅滋滋地响,空气弥漫着油煎带鱼的香味……昨天中午11时,刚退休不久的曾沪正在为年迈的父母烧饭。看着儿子忙进忙出,88岁曾献仁笑眯眯地走进自己搭出的“地下室”。上世纪60年代,曾献仁分到这间面积20多平方米的房子,人口最多时住过7人。地方不够睡,于是他将楼梯下方空间又隔出4平方米房间,放置一张单人床、一张小书桌,成为自己的“小天地”,墙壁上还贴满他端正秀美的毛笔字。“这里要征收了,我开始收拾珍藏了几十年的宝贝。”曾献仁随即从床头摸出一块绿色铁皮,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搬进来就在楼梯角落发现了这块铁皮,看着像店招,可能和这幢老房子历史有关。如果铁皮有价值,我准备将它捐给政府。

83岁老伴张玉英膝盖不能弯曲,每次经过房间到走廊的四级台阶,只能手脚并用、爬进爬出。张玉英说,原本以为这辈子只能在这里待下去了,没想到能等到阳光征收。希望能快点搬进新家,告别这种“爬进爬出”的日子。

“这一区域将和周边4个街坊‘组团’同时启动征收。”参与该基地征收的虹口区第一征收事务所副总经理卢福俊告诉记者,为了让这一片区旧改“提档加速”,让更多居民早日改善居住环境,此次征收将周边5个街坊“打包”。以往需要20个月完成的征收工作,有望压缩至3个月左右完成。虹口区旧改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虹口区率先落实“市区联手、以区为主、政企合作”政策,创新并升级“组团打包”旧改模式,将原先十几个月甚至二十几个月的工作量集中在3个月完成,建立全市首个“移动党群服务站”服务旧改基地,不断推高生效比例,让更多旧改居民尽早实现“住有安居”。

上海今年旧改目标已超额完成,但旧改“脚步”没有停歇。“今年,上海将确保完成90万平方米、4.5万户,占今年目标计划的129%、132%。”市旧改办负责人介绍,明年上半年将全面启动剩余20万方米、1.1万户,并力争在上半年就完成征收。这也意味着,上海历经30年的旧区改造工作胜利在望,即将圆满收官。

激活 “毛地”处置方案明确

在旧改推进过程中,有一类地块十分特殊,它们被称为“毛地出让”地块。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房地产市场兴起,也为解决旧改中的资金问题,政府按土地现状出让,开发商承担拆迁补偿安置费用,其动力则是土地的级差地租收益,这就是“毛地出让”。到2004年8月,随着土地出让制度的改革,该项政策取消。“毛地出让”曾经加快了上海旧改进程。然而,一些出让地块由于资金、收益、市场预期等诸多原因,开发商无力动迁,旧改进程也就搁置多年。然而,当地居民渴盼搬迁的愿望十分强烈。

家住黄浦区老式里弄的邵德文已在当地住了71年。最近,他和老伴正忙着整理、打包,准备搬到虹口凉城区域的过渡房。“倒了几十年的痰盂罐直至白头,如今终于可以搬家了。”邵德文说,曾有人来通知他们说当地要拆迁,大家期盼着,然而没人来量房,也没了下文,当时家里的老母亲还健在。“第二轮签约只要启动,我就会早点去签。”邵德文说,他和老伴商量了,打算拿货币,然后慢慢挑选心仪的房子,最好是离儿子家近的。

千方百计激活“毛地”地块启动改造,是上海近几年一直在大力推行的工作。市旧改办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剩余毛地19块。目前,黄浦、虹口、杨浦3个区还剩余9个毛地地块尚未启动改造,共涉及二级旧里12余万平方米、0.7万户。

“全市毛地地块已全部明确处置方案和改造计划。”市旧改办负责人透露,年底前计划启动杨浦区146街坊等4个毛地地块,涉及8万平方米、0.4万户。其余地块包括虹口区185街坊等地块将在明年初启动改造处置。

此外,针对一些毛地存在司法查封的情况,在市高院、市旧改办会同相关区、相关法院组成的司法查封毛地处置联合专班大力推动下,4个地块已于6月底顺利解封,完成了中央巡视整改要求。其中,虹口区85街坊永邦地块、176街坊赛格地块已经完成二轮征询签约工作;虹口区185街坊富杰地块将按地产参与政企合作方式实施,计划年底前完成一轮征询和征收决定核发工作,明年一季度启动居民二轮征询工作。

保护 历史建筑焕发新生

根据普查结果,在旧改范围内的里弄建筑中,约84%是历史建筑,普遍超50年房龄,有一定风貌价值。旧改地块和历史风貌区高度叠合,如何平衡风貌保护和旧区改造?

2017年,上海将旧区改造方式由“拆改留并举,以拆除为主”调整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明确“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强化历史风貌保护,进一步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的总体思路。通过旧改,不仅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同时也提升了城市面貌、地区环境和整体形象,有力拉动了投资、消费和经济发展。

位于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乔家路地块,在旧改之初就引入“多元主体参与风貌保护”方式。上海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业务总监许菁芸介绍,具体来说,乔家路地块在启动改造之前,由专家和开发团队对街巷界面、地块肌理、历史建筑进行风貌评估,分析建筑的外墙、结构、局部特征,甚至细化到第五立面建筑屋顶情况,而且挖掘和梳理出地块里的历史和人文故事。

之后,相关方面将会同专家明确底线要求,统筹考虑风貌保护、空间格局、配套完善、功能容量等因素。同时听取各方意见,获得规划管理部门明确的“规划设计条件”,并预留“弹性”空间。

具备规划设计条件后,引入市场团队,编制实施方案。方案既要保护历史街巷格局,控制地块肌理尺度,丰富建筑形态样式,又要适应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有了方案,上海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再配合管理部门参与规划编制,特别是细化保护要素和保护细则。

去年底,抓住旧改契机,乔家路地块250多年历史的私宅书隐楼被收回。在不影响建筑的前提下,书隐楼启动长达3个月的应急抢险维护,结构重新加固,顶部加盖钢结构雨棚,深入墙体的野草被铲除,脱落的老构件也被归整编号,等待未来的全面修缮。这座曾摇摇欲坠的珍贵文物,如今正焕发新生。

据悉,一批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旧改项目顺利推进,如静安区张园、安康苑项目,黄浦区老城厢区域、金陵路区域,虹口区北外滩区域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