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血液、尿液、脑脊液、咽拭子、组织、核酸等多种标本类型,在-80℃系统实现全自动样本存取,达到百万级存储量,此外,与实体样本有关的临床诊疗、伦理审批、知情同意等健康相关信息也一起智能化存储与管理。
这是上海市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建设中的“基于传染病病例的队列生物样本库”与“基于生命全周期的自然人群队列生物样本库”,来自临床研究、科研院所的,针对新冠肺炎、季节性流感和禽流感、艾滋病等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我国人民健康的新发、重大传染病的生物标本,在这里实现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样本管理与共享。
为支撑上海和国家公共安全体系而生的研究院已成立一年,技术能力更强的“全链式”共享平台逐步建立,更多元自由的协作机制和氛围让科研团队迅速、顺畅地开启探索。
加速打造“基础设施”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有两层楼面部署着研究院的“基础设施”——重大传染病和病原生物安全研究平台,包括了病原体高通量测序组学子平台、生物安全综合检测实验室(BSL2+/3)和高致病性病原生物样本库。
“这三个子平台相互支撑,为各项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负责该建设的蔡启良教授介绍,比如结合第二代和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提升检测精准度和效率,降低成本;BSL2+/3实验室可保证生物安全环境下进行感染动物免疫细胞亚群、活体水平组织器官病变分析、体外感染细胞和污物表面等生理状态病原体颗粒的超高分辨率可见光或荧光可视踪检测,实现活体高深度和全景式扫描;高致病性病原样本库侧重于建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病原样本库、标准菌种库、毒种库、感染细胞株库,保证病原生物学样本、毒株和细胞株的标准化、可追溯性以及重复性等。
频出成果受到关注
这一年,研究院不断丰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队伍在平台支持下快速推进科研工作,在流行病学预测预警技术、病原体发现鉴定和致病机制研究、病原体感染新型检测技术研发、临床多学科综合诊治和系统流行病学研究、新型传染病防治技术研发等方向攻关突破。
公共卫生学院罗力教授的跨学科团队去年以来完成了多项基于新冠疫情防控的决策咨询工作。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议被纳入上海“公共卫生20条”政策文件,为全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参照。口罩应急调配信息系统在疫情暴发时协助相关部门完成了1.38亿口罩的高效、公平流转。目前团队正在研究疫情新情况、新问题,研制新冠疫情防控新常态策略,为上海这座承载千万级出入境压力的国际化城市提供决策参考。
公共卫生学院王伟炳教授团队发明了快速筛查病原体的混样检测方法,适合在流行率低于1%的地区推行,检测工作量可减少约50-90%,既保障灵敏度又兼顾成本。
不久前,研究院举办了2021上海传染病论坛,一系列新成果吸引国内外同行关注和热烈研讨,研究院释放信号——重大传染病防控关键核心技术正在储备,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的“上海平台,全国网络、国际联盟”已具雏形。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