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们参观朱家角古镇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十几年前,亚美尼亚姑娘马星星还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拉小提琴。听闻朱家角古镇很有名,便和朋友相约一起游玩。“我第一次来这里,便沉醉在江南水乡美景里了。”
如今,马星星在上海生活、工作多年,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新上海人”。昨天,她再次踏上朱家角这片土地,踩着青石板路,看古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万分。“这次我可不是来玩的,有要事在身。”
别开生面的座谈会
马星星进入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牌匾上写着:阿婆茶楼。屋内,几位先到的外国友人围坐在一旁谈笑风生。他们都是“老外讲故事俱乐部”的成员,来自英国、韩国、日本、匈牙利等国家,长期在沪生活、工作。这次齐聚青浦,是要讨论一个重要的话题:如何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201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强调“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正是她最核心的软实力,也是她最大的竞争力,是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加速器。今年,上海重新定义“城市软实力”,其中,“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赫然在目。
软实力的提升,不仅事关国家战略、发展大局,也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息息相关。这次,“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来到青浦区朱家角镇和金泽镇,体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果,并为上海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言献策。他们中,大多从事文化相关的行业,作为在沪外国人,也发挥着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对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性,感受最为深刻,也最具发言权。
老外眼中的软实力
“软实力,无形又实在。”马星星刚来上海的时候,便感觉到这种力量的存在。身为小提琴家的她不会中文,身边人也对她的国家一知半解。但上海的开放与包容,为她打开了大门。“无需任何文字语言,我用音符表达身份,也从音乐中感悟东方文化。”
“中国理应被更好地尊重和理解,我希望通过电影,向西方观众展示我亲眼看到的这个中国。”英国知名导演柯文思看到过世界许多不同的风景。从事电影创作40多年,他的拍摄足迹遍及80多个国家,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并16次斩获艾美奖。在他看来,“中国风景”尤为特别。
2013年起,柯文思在中国工作生活,去过大大小小许多地方,见证了这个国家发生的发展变化。他决定用自己的镜头展现真实的中国,展现这个非凡国家充满人情味的一面。他认为,这些在西方主流叙事中鲜有提及的内容,就是自己这几年所努力讲述的“中国故事”。
“要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怎么讲好中国故事?”交流环节,柯文思抛出令人深思的一问。随后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人是最关键的。在过往创作过程中,柯文思总是把镜头聚焦在一个个平凡人身上,他们鲜活而复杂的生活历程,欢乐与悲伤、坚定与彷徨都被真实记录下来。“这些人是中国故事的亲历者,也是中国故事的创造者,他们的故事汇聚成当代中国故事的大江大河。”
“软实力,不仅体现在‘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匈牙利人、上海佰路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贝思文,在博物馆工作多年。他认为,中国要用好博物馆这张城市明信片,促进全世界文化互联互通。“许多国外知名的艺术品牌都爱在上海办展。上海引进力度大、影响力广,在推动文化交流互动方面做得很好。未来还要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向国外‘出口’中国快速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展览与交流活动。”
上海之源的“宝藏”多
屋内,讨论热烈,一个个“金点子”在思想碰撞中接连诞生。屋外,小桥流水,云卷云舒,千年古镇焕发生机。有趣的是,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没有办在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间,没有办在陆家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里,而是办在素有“上海西大门”之称的青浦区,背后暗含深意。
上海一江(黄浦江)、一河(苏州河)、一湖(淀山湖)均起于青浦。这里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上海之源、江南水乡,也是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枢纽门户。往后看,崧泽遗址发现的“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人”,让青浦荡起了6000年的历史回响;向前看,进博会、长三角一体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城建设等重大战略,又为它照亮通往未来之路。
此次参会的“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有的对青浦并不陌生,科普起“崧泽文化”滔滔不绝;有的知道白鹤镇草莓很有名,曾带家人来采摘;也有一些人初识青浦,发出“上海的文化底蕴很‘深’、交流沟通却很‘新’”的慨叹。
“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从不觉得乏味。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有惊喜。这座城市的‘宝藏’挖掘不尽,值得细细品味。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吆喝好,传播好,让花开墙内香,墙外更香。人们闻香而来,上海成为一座近悦远来的城市。”参观结束,再次聊起会议的主题——如何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中国学助理教授沈雷娜给出了她的答案。 本报记者 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