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专业认定侵权  保护育种“芯片” 沪科学家利用FAST发现一颗“黑寡妇”脉冲星 有“基地”更要有好教授 30分钟手术破解“世界难题”
第10版:科创上海 2021-12-01

有“基地”更要有好教授

张炯强

科技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源于教育。最近,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人们发现,“某某高校数学拔尖学生培养班”“某某大学物理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越来越多了。

建立一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基地,让更多的优秀学子未来投入到基础研究之中,对于补上我们科技创新“原创”这个短板,应该说,是最根本的办法。现在的问题是,光有基地还不够,这些大学里的“尖子班”有没有优秀的教授。

一位名叫“冯大城”的退休教授近日透露了一些国内高校的教育现状。他说道,大学教授一定要讲课,现在国内高校有个现象,不花力气,照本宣科,看上去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考试及格了,但是其真正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的长期影响却要差不少。

现在各学校的政策都只是重论文和重项目,而且把论文和项目的多少与收入的多少弄成直线甚至指数曲线的关系,这就逼使许多教师对教书并不下大功夫,只是表面上的完成任务。

什么是“教授”?教授的英语是professor,profess的本义有把自己的主张宣布、公开出来的意思。所以,教授就是要讲新的东西,新的进展,要有自己的看法。不然,也就是一名普通教师,一名teacher。毫无疑问,大学里新设立的“基地”“尖子班”需要的是professor,不是只读课本教材的teacher。

新任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有一个说法:教授的任务是发现学生的优点、缺点,给他们一个完全自由的思想空间,不断鼓励他们去思考问题。即使是自己的研究领域,金力也希望学生超过自己,如果老师老是压学生,就不会有创新。

显然,我们这些新建立的大学拔尖学生基地,需要教授们和学生更多思想碰撞、交流,而不是那种在格式化、标准化、试卷分析氛围中的沉闷课堂。这里不应该有“标准答案”。这里要激发尖子生的兴趣,而不是抹杀创新灵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