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用活”红色资源育人 破茧 五个新城,能否成为“无废城区”? 接到来信现场察看打通交通瓶颈 平均工资超13万,技能高工资高
第6版:上海新闻 2021-12-02

破茧

李一能

每次随笔写不出,我都会狂刷手机App找选题,这次也是一样,一顿操作猛如虎,抬头一看时间已经过了午夜12点,愣是一个字都没写出来。看看阅览记录,尽是些小猫小狗搞笑视频……我这是都刷了些啥啊,几小时就这样白白浪费。可明知浪费时间,为何还是乐此不疲?有个专业术语可以解释这样的状态——“信息茧房”。

所谓“信息茧房”,就是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获取的信息,继而被困在单一类型信息所构筑的“茧房”中,失去对世界探索的兴趣和全面认知的能力。在以前,这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行为,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的高人被称为“隐士”。但如今,这却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手机中的各类App,每时每刻都在根据用户的兴趣,用算法推送内容,往往点开一条感兴趣的内容,紧接着就推送十几条,于是根本停不下来。

这样的状况自从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就成为了全球都面临的普遍现象,公众的态度则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兴趣算法是符合人性的,人本来就是根据兴趣寻找信息,算法的出现,大大节约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也有人认为,算法限制了人们的视角,使人沉溺在喜好的信息中无法自拔,消耗大量时间导致成瘾,使人成为信息的“奴隶”。

而我对算法的感受同样也是爱恨交织。有时候觉得它非常贴心,甚至比我自己还了解自己,前一秒脑海中跳出一个想法,后一秒手机上就马上跳出相关推送,都怀疑它是不是已经能感应脑电波。有时又觉得它“冷血无情”,比如搜索过一次中年职场焦虑后,马上奉上“焦虑套餐大礼包”,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不管喜不喜欢,算法时代已然开启,人们已经习惯了送到面前唾手可得的信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必然会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如何不至于“作茧自缚”?在我的理解中,更好的算法除了高效推送外,更应该考虑到用户的感受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何判断推送带来的情绪是正面还是负面?一味迎合用户的兴趣真的好吗?海量信息导致成瘾的困局怎么破解?这都是算法今后必须解答的问题。

在算法仍不完美的当下,保持自律与多元选择依然是“破茧”的关键,把刷手机的时间分一些出来,看几本好书、和亲朋好友聊聊天、出门走走看看,都是走出“信息茧房”的好办法。而就我个人而言,一个重要的感悟是,下次写随笔绝对不能靠刷App找选题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