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护理团队
都说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就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老话来说,便是不容易做到。然而,在杨浦区,有一支特殊的团队,他们只有195人,却把平均年龄达到88.6岁且失智失能老人占80%的近1300名老人照顾得妥妥帖帖,甚至因为帮老人模仿世界名画拍照上微博热搜“火”出了圈。他们,就是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下文简称杨福院)护理团队。
在杨福院,先后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90后护理员扶慧芳说,出于对带大自己的爷爷奶奶的爱,选择从事养老行业,十年后的今天,已经当了妈妈的她,越来越感受到这个行业的特殊意义,也越来越感受到这个岗位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因为爱,付出爱,收获爱”,这简单的9个字,或许就是杨福院荣获上海质量金奖的秘诀。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护理员给我们喂饭不像喂饭,像演小品!”杨福院住养老人王奶奶这样评价养老护理员,因为,面对胃口不好的老人时,护理员们会变着法子哄老人多吃一口:“阿姨,今朝迭个菜老好吃额”“阿叔,侬试试看呀,今朝真额米道不一样”。而且,不仅有各种花式劝说,表情、动作还要全套跟上,为的就是让老人家开开心心多吃一点饭,多长一点力气,更好地享受夕阳红。
每一次来到杨福院采访,老人和家属对护理员的夸赞都说不完,其实,不用说话,他们脸上由衷的笑容也无声地体现出了在这里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快乐,不仅是因为护理员们会在重阳节为他们安排有旋转木马、小火车、自拍屋等的游园会,也不仅仅是因为护理员们会帮他们策划、化妆、拍摄《轮椅上的舞者》舞蹈MV、世界名画模仿秀、乘风破浪女团舞、“小人国”错位照等“网红”视频和照片,更不仅仅是因为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情。
老人家属范女士说,身患多种疾病的母亲最初是不愿意来杨福院住养的,起初对护理员非常排斥,疑神疑鬼,经常怀疑护理员有恶意。护理员毫不在意地在她痰咳不出来时帮她拍背,在她骨折卧床时为她翻身、按摩、帮她锻炼,在她生气时逗她开心,终于解开了老人心中的疙瘩。更让范女士感动的是,有一天母亲突然发病送到医院急救,当她接到通知赶到时,看见病房中那个熟悉的背影正是护理员陈阿姨,她没有注意到范女士的到来,正全神贯注地用缠着纸巾的手指一点一点抠出老人喉咙里的痰,一边抠,一边还自言自语:“这么多痰堵在里面,怎么透气?现在好了,终于出来了……”望着桌子上一大堆纸巾,范女士热泪盈眶,一时语塞。
每每回想起那个场景,范女士总是深有感触地说:“我常常想,等我老了,也要去这样的福利院。在这里颐养天年,是我们这个时代老人的幸福!”
干了这行更爱这行
把自己当成住养老人们的子女,这是杨福院护理团队能把照顾老人这件事一直做好的内驱力,而要让每个成员都能发自内心地这样去想、这样去做,则需要更多的外驱力。
90后王程是为数不多的43名男性护理员之一,他说,自己走上这个岗位,其实是源于高考填报的志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但是,爱上这个岗位,却是在来到杨福院实习后。他回忆说,踏入院门的那一刻,他就被墙上的一句话吸引:“父母在哪,家就在哪”,并由此开启了自己的护理员生涯。
四五年之后,王程读懂了这句话,成为2021年上海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中屈指可数的获奖男选手,即将代表上海参加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的角逐。同时,他还成为青年团队的带头人,参与起草团体标准《数字(虚拟)养老机构建设规范》,带领大家捧回杨浦区青年文明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称号,并借助“数字化养老院”试点的东风,将优质服务扩展到院外2万余人次老人家中,惠及更多杨浦老人。
干一行爱一行,要有支撑和保障。杨浦区针对业内普遍存在的养老服务护理员队伍总量少、流动率高、强度高、工资低、社会地位低、服务水平低的“一少两高三低”现状,在上海首推养老护理队伍建设,创新性推出养老服务护理行业拔尖技能人才扶持激励政策,从人才引进、户口落户、住房保障、技能奖补、荣誉激励等方面突破,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纳入区自主审批人才落户范围。同时,杨福院也积极为年轻人创造上升空间,让员工在工作中拥有真正的获得感,成为平凡而伟大的夕阳守护者。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