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3老场坊附近藏着一家特殊的咖啡店——1930酒隐醇咖馆,收银台边放着一些文字提示或者手写牌:“有需求请按钮”“堂食”“少冰”“热”……在这里,咖啡师自始至终没有任何言语,而是靠手势、手机打字和顾客交流。1930酒隐醇咖馆是一家有着多位听障人士供职的“无声咖啡馆”,一个个“手势密码”背后,温情而又治愈的时刻在这里不断上演。
“我们是无声咖啡师。”一进入这间咖啡馆,就能在吧台看到这样的小提示。点单入座后,不一会儿,一杯温热浓郁的咖啡就出现在面前。1930酒隐醇咖馆坐落在北外滩辽宁路上,与1933老场坊隔岸相望。3年前,店主刘先生和好友在此打造了小店,专注于精选咖啡豆制作的手工咖啡。一个偶然的机会,咖啡馆迎来了一位听障咖啡师,自此,咖啡馆模样发生了改变。
目前,1930酒隐醇咖馆共有3名听障员工,岗位涉及咖啡师、收银员和服务员。点单时,咖啡师与顾客的沟通大多依靠手势进行,消费者在菜单上指出要喝的咖啡,咖啡师随即着手制作,若有个性化需求,顾客可以使用桌上的“外带、热、去冰”等提示牌。如遇提出询问洗手间方位或者其他需求,员工会与顾客在手机上用语音转文字的方式沟通。
从研磨咖啡豆、填压咖啡粉,到萃取咖啡、打奶泡、拉花,1930酒隐醇咖馆的每一杯咖啡都由一位咖啡师独立完成。虽然没有任何言语,但这里的咖啡都被注入制作者的热忱。这也是这家咖啡店的特别之处,咖啡师和消费者存在一种“万物皆可意会”的默契。
3年的时间,1930酒隐醇咖馆不仅成为一处温暖普通顾客的地方,更是3位听障员工的温暖“小家”。陈露蕾是馆内一位听障咖啡师,多年前,当她接触到咖啡师这个职业时就被瞬间吸引。对于她来说,成为一名咖啡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光是判断奶泡的打发情况就是个极大的挑战。一般来说,正常人可以通过聆听奶泡机发出的尖啸音高低来判断牛奶的打发情况,而对于聋人来讲,他们只能通过双手去感觉温度、用视觉观察判断,从陌生到熟练、再到准确判断,这其中所花费的心血或许是正常人难以想象的。
在这家“无声咖啡馆”,陈露蕾不仅能发挥专业所长,更是收获了“超铁闺蜜团”。同样的经历,相似的感受,让她与另两位“伙伴”的心愈发靠近。店里没有客人时,“闺蜜团”也没有闲下来,她们会一起坐在室外的椅子上,晒晒太阳,分享工作日常和生活碎片。除了咖啡师的身份,她同时还是一名篮球运动员。一个月前,她代表上海市参加了中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聋人篮球比赛,获得第七名的成绩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店主刘先生形容自己和店员们相处就如同朋友一般,咖啡馆不仅成了3位听障员工的“第二个家”,更在刘先生的用心经营下,逐渐成为城中听障人士的线下聚集场所。除此之外,1930酒隐醇咖馆还不定期举办手语微课堂等公益活动。
这间无声咖啡店存在的意义,是希望让普通人明白听力障碍人士生活的困扰以及更加了解他们的处境。刘先生说:“她们可以在这里悠闲地工作、生活,交交朋友,那样就够了。”通讯员 徐维晨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