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幸福感触手可及 待无恙 一道携手向花间 34位素人唱歌剧昨夜让大剧院的灯亮了
第6版:文体汇 2021-12-05

34位素人唱歌剧昨夜让大剧院的灯亮了

季韵翚为学员送上特别节目单

夜幕下的上海大剧院流光溢彩 郭新洋 摄

两个月,五节课,让34位声乐爱好者走上了上海大剧院的舞台——昨晚的中外歌剧重唱作品音乐会上,他们和歌唱家韩蓬、宋倩同台合唱歌剧《茶花女》中的名段《饮酒歌》,还以小组唱的形式重现了歌剧经典《红梅赞》《绣红旗》等精彩片段。每一张节目单上,都印有34位特别演员的名字,这份节目单也成了大家珍藏的纪念品。

两个月内速成

昨天下午是学员和歌剧演员的彩排,听完大家的《饮酒歌》,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团长赵庆情不自禁鼓起了掌:“我还记得咱们在歌剧院第一次海选面试的场景,经过培训,现在大家已经是准专业级的合唱团了。”

这个听起来有些速成的培训班来自“艺树计划”声乐工作坊,是由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上汽集团联合打造,已经是第三年举办,前两年的主题是古琴和芭蕾。经过海选的面试选拔,从50后到00后的34名入围者获得了这个与歌剧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在短短两个月内,要帮助这些几乎是零基础的学员去完成专业的声乐作品,应该是我职业生涯中遇到过的最大挑战。”当演出大幕落下,作为此次声乐工作坊的指导老师,上海歌剧院青年女高音季韵翚深知背后大家的付出,都说教学相长,她对学员都以老师相称,“我从大家身上学到了对声乐的热爱”。

《饮酒歌》是一首意大利语的作品,这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学员来讲,心理压力较大。为了解决这部分学员的困扰,赵庆不但没做减法,反而决定给学员们加戏,“我记得工作坊面试的时候,就有学员唱了《江姐》里的《红梅赞》,既然意大利语不好掌握,那我们可以增加两个原创歌剧的选段,让每个学员都能有参与感和获得感。”这个点子一下子提高了学员的积极性,重新找准了他们在舞台上的定位。

品尝幕后甘苦

为配合疫情防控,今年声乐工作坊线下学习和排练的时间有所缩减,指导老师和学员便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云课堂”的方式进行在线教学。每一次学员都要把作业录制成音频文件发在群里,季韵翚再逐条审听,指出问题。

整首《饮酒歌》只有三分多钟,留给合唱团的段落有三段,每段都在10秒至20秒之间,大家打趣道,“思想一定要集中,否则一旦错过就‘下班’了。”在中学工作的学员范晖莉一开始拿到意大利语的谱子有些不知所措,一想到业余爱好者也要有专业的精神,她就鼓起劲来,按照季韵翚的教学方法,一个词一个词地啃下来。

爱好文艺的范晖莉看过各个版本的《江姐》,这次工作坊,给了她一个探访歌剧演员幕后生活的机会,“韩蓬老师在这三天里要在贵阳、北京、上海三地演出,让我体会到这个职业的不易,以后我们再去看演出,会对艺术家保持一份尊敬和感佩。”

发自心底歌唱

合唱队伍中,有始终与歌声相伴的爱好者,比如仁济医院的医生唐蓉蓉。她报名参加工作坊,源于对歌剧发展历程的好奇,深入到歌剧的专业院团中,她得以一探究竟。唱歌丰富了唐蓉蓉的生活,有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医学行业会议,她高歌了一曲普契尼的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让不少同行开玩笑说:“你入错行了。”有了艺术的滋养,找唐蓉蓉看病的病人常常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经常有人对她说,“医生,在你这里看病,我病已经好了一半”。

在上汽集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虞健进入工作坊的缘由,可以说是艺术的感性让他冲动了一把。海选现场,虞健是坐在台下的业余评审,听了大家的演唱,虞健现场报名,从业余评审变成了入围的选手。虞健笑言:“下班回家忙完了就开始练唱,我唱的时候儿子也跟着我唱,现在他也会唱《饮酒歌》了。登上大剧院的舞台是我们每个学员的梦想,现在终于在台下亲友的见证下圆梦了。”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