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孙道临资料照
昨天,在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诞辰百年之际,他的学生、旧友、同事、影迷,还有女儿、女婿共聚上海文艺会堂。他们追忆先生的翩翩风度,更难忘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每一次创作 都用心
“道临老师有一个传统,他每次创作角色都会留下很多的文字资料,包括创作角色的过程、体会、心得,这是一个用心在创作的艺术家。”中国影协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说,“从我个人角度,我比较喜欢《早春二月》里的肖涧秋,但他认为最成功的是李连长(《渡江侦察记》中的角色)。道临说,肖涧秋是他的本色,他直接拿了剧本就进片场了,但是李连长他是花了很多的功夫,下部队就花了三个月,对他的创作来讲是一个突破。”
每一个角色 都尽力
与孙道临相识、共事超过四十年的译制片导演孙渝烽补充说:“我1965年听他讲,演这部戏在舟山待了三个月,就和侦察连长在一起。最后有一个镜头,他始终不满意,就是下水推船的镜头,后来他们在南京玄武湖,道临老师跟汤晓丹导演说一定要把这个镜头补拍好,他当时发高烧40℃,刚刚好了一点就下水,当时是11月份,水已经接近冰点。”孙渝烽有点情难自抑,“大家都知道《永不消逝的电波》,他为了演好这个戏,特别是要演出受审时坐老虎凳的感觉,他没拍之前就去了现场,让工人给他垫砖,垫得他受不了,疼极了,疼得满头大汗,他说有了这个体验之后,在拍摄的时候就会很真实。”
带一本字典 在身边
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说:“我当时在上戏读书的时候,早晨起来没刷牙就在读道临老师的‘哈姆雷特’”。与佟瑞欣一样,太多人难忘孙道临配音的《王子复仇记》里的哈姆雷特。当年为了配好“王子”,孙道临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后来只要是拍戏和配音,他都随身携带,凡是遇上读不准的台词,即刻翻查字典,以求精益求精。直至八十多岁,哪怕记忆力渐渐衰退,仍与这本翻熟了的字典相随。
想拍戏 哪怕已重病
“第一次见到孙道临老师是1958年,那个时候我还在戏剧学院读书。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那天他穿了一件墨绿色的毛衣,一点都没有明星的架子。”已经年过八旬的著名演员梁波罗回忆起60多年前的那个晚上,仍旧感慨,“1959年我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那个时候孙道临就是演员组的大组长,我就到了他手下,成为他的同事和学生。其实在我心目中,他亦师亦兄,甚至有时候像父亲一样,他非常关怀我们年轻人。”
“他晚年的时候,我去他家里看望他,他说,‘一个人不拍戏,活着有什么意思’。”梁波罗回忆说,“当时,王文娟老师告诉我们,他让女儿扶着,爬楼梯到张瑞芳家里‘诉苦’,说我们应该要拍什么戏,今年的工作规划如何,被张瑞芳开导了一通,‘现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蓬勃生长,你好好养病就行了’。”梁波罗不无感动地说,“两位老艺术家,都到了那样的年龄,身体状况也都如此不好,甚至道临老师最后重病缠身,都有点不记得人和事情,但他跟瑞芳老师说的那一句‘大姐,我想拍电影呀’,真叫我们后生晚辈钦佩,追赶不上。”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