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肚子”里能为学生打印个性化作业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双减”是今年基础教育热词。日前,闵行智慧教育助力“双减”的实践经验——数据驱动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1258工程”(即1个云平台、2种助手、5类用户、8大场景)入选教育部“双减”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赋能“双减”新闻通气会上,记者见到了闵行区教育系统的秘密“数字武器”。
两件“神器”
洞察学生秘密
这学期开始,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友爱实验中学出现了两件助力“双减”的“新式武器”。
一件是教学楼里那个眨着眼睛的“智慧作业机器人”。输入每名学生账号,点击屏幕,它能根据学生此前学习情况,自动“吐”出一张个性化数学作业单。八(5)班数学课代表张奉雨觉得,个性化作业实在是太棒了,因为“机器人老师”选择的难题,让她可以避免机械训练,不断挑战自我。
“机器人老师”之所以能对学生答题情况了如指掌,靠的是师生手中的另一件“神器”——“点阵笔”。“点阵笔”使用普通水笔笔芯,前端藏有摄像头。全新设计的作业本和练习册纸面上布满细小“点阵”,“点阵笔”便可捕捉笔迹,实时采集学生作业过程数据,不仅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作业正确率、作业时长、解题步骤等基本完成情况,还能根据笔触深浅、笔迹速度判断学生情绪状态。本学期开始,初三学生从随堂练习到课后作业,全都用这支笔完成,它成了教师分析学情的得力助手。在毕业冲刺阶段,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闵行区教育党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恽敏霞介绍,这一切背后,是一个海量数据库。闵行区教育学院和一线教师合作设计了70余万套优质的精选作业资源,并按照知识体系、认知目标、学科能力等维度进行了精细化标注,供教师检索使用、分层推送。
“学生个性化练习手册为打印装订后的纸质版,我们会周期性提供给学生,一方面不改变学生既有的传统书写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作为课堂共性讲解的重要辅助,有助于实现真实场景下的‘大规模’的‘因材施教’”。友爱实验中学校长黄超群说。
一个平台
提高作业效率
如今,在华东师大附属紫竹小学,每天15:30前,各学科老师要完成一项任务——在小程序上报备作业,勾选或填写作业类型、作业内容、作业预估时长的信息。平台智能汇总信息,自动生成每日作业公示单。校长张计蕾介绍,学校设定了“作业告警阈值”促进学科老师对作业时长进行控制,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可机动调整各科作业比例结构。各学科教导持有管理权限,建立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作业时长的控制能让学生在有限度的作业中,提高完成效率。
这样一套“告警”系统,在闵行区全区范围内也已经雏形初现。在闵行区教育学院一块大屏幕上,全区各校“班级预估作业时长”“作业情况分布”“平均作业题量及题目难度”等指标,以图表形式实时更新,一目了然。
作为全区教学管理的中枢,闵行区教育学院建立了一个区域统一智能作业平台,通过伴随式的作业过程数据采集,自动收集作业负担、作业质量、作业习惯、作业态度、学业表现等数据,实现作业业务的自动监测。以今年全区统一开展的四、五年级节点式作业检查为例,发现四年级语文信度低于阈值,信息量达标题目占比低于50%,区分度较好题目占比仅4%,落在学生能力内的试题占比仅33%,教研员立即提醒基层学校做出改进。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基于数据的作业负担监管,为教师布置作业套上了“紧箍”,也便于教师进一步调整作业布置的质和量。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指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数字化赋能“双减”的全过程,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目标。“教育数字化转型不该是一阵风,应该成为上海基础教育发展新的动力和增长点。”李永智强调。首席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