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广告 一把三角刀和三次武装起义 如今你我同肝共苦 希望日子越过越甜 “机器人老师”出个性化作业
第7版:上海新闻 2021-12-14

一把三角刀和三次武装起义

小学生在观看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武器三角刀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近一个世纪前,当它闪着一身银光冲杀在工人运动最前线时,不会想到,一个世纪后,虽然周身早已黯淡,但在一群孩童的晶亮眼眸中,它如同穿透时光隧道折射出的一道光——和平。

今天,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和新民晚报社参与合作的“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活动中,一把在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中曾使用的三角刀,在礼兵护送下,来到闵行区航华第一小学。第八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它如同一位历史见证者,用安静的力量向10后孩子们,讲述一个关于信念、勇气和拼搏的故事。

手持菊花,默哀沉思。特殊日期的特殊一课,让礼堂内的四年级小学生表情凝重。在孩子们的注目下,一大纪念馆讲解员汤文琼讲起了这把三角刀的故事——1926至1927年,为了迎接北伐军进军上海,中共中央发动和组织上海工人连续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起义由于准备不足接连失败,中央决定成立特别委员会指导起义工作,由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周恩来担任委员,周恩来任第三次起义的总指挥。1927年3月21日,上海80万工人发动起义,经过30个小时的激战,于22日下午占领上海,成立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取得起义的胜利。大屏幕上,出现了邮政工人纠察队坐车赶往起义现场的老照片,而这把三角刀的捐赠者朱启民,正是当年的邮政工人纠察队支队长之一。他曾用这把三角刀在起义中攻打当时的闸北区,刺伤一个反动军警。

“工人们在起义中仅有少量枪械,大多用的是长刀、斧头、铁棍等冷兵器。”听到老师这番话,阮青妘和小组伙伴讨论起来,“他们可以用这么简陋的刀打败那些看上去很厉害的武器,这让我们很……感慨!”“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们的这种精神?”张晓芬老师问,孩子们很快给出答案:“勇敢无畏!”女生倪佳萱代表另一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上课前,大家查阅资料,绘制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时间轴,收获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工人通过三次起义才获得胜利,这告诉我们不能失败了就放弃!”也有孩子说,工人起义取得胜利,还要归功于上海市民奋勇助战。当时,有人在饭店忙着为前线制作点心,有人参与救治伤员。所以,“团结”才是战无不胜的法宝。

虽然地处闵行,航华一小却和位于黄浦区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有着特别的缘分——校长叶萍介绍,从中共一大纪念馆、邹韬奋纪念馆、周公馆到宋庆龄故居等,一列轨交10号线,就能串起孩子们的红色之旅。红色研学之旅,正是学校“超级车站”课程的一部分。不同年级的孩子拿到老师根据不同年龄特点设计的研学手册,唱一段旋律,读一张照片,听老战士讲过去的峥嵘岁月……在她看来,只有形式多样,才能真正把红色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间。 陆梓华 杨舒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