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
《敢为人先:上海体育》展现大都市竞技魅力 新书速递 《流动的丰盈》用日常叙事构建当下生活史 用文字支起温暖的帐篷 医生心里话,心脏自救书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1-12-19

用文字支起温暖的帐篷

◆曹旭

凤凰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梦雨轩随笔》。文章分成四辑。

第一辑是“读陶札记”。陶渊明我年轻时读过,但没有读懂。大学时代再读,也没有懂。直到最近,才读懂一点。在陶渊明研究上,还有许多黑洞,无论其生卒年、一生行事,思想和艺术,都正误参半;有些地方只能“猜”,每人猜得不一样。

我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将心比心地去推测和猜想。每有会意,就像陶渊明当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样,到处打电话,与处在陶渊明研究一线上的学者朋友分享,向他们请教,为商务印书馆注释陶诗所得,罗列一点在这里。

第二辑是“性情所至”。这一辑是说,“文”“史”不分家;“述”“作”也不应分家。我把“述”比作“种田的”,把“作”比作“打猎的”。我种了大半辈子古典文学田,甚至去日本,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种过六朝文学和唐诗;偶尔也种种宋词、元曲,像米麦之外种点山芋和红豆。

我是一个相信文字魔力,相信文字能够释放痛苦、安顿生命的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我能用文字支起一座温暖的帐篷,让痛苦和疲劳有一个栖息之所。

我和我的亲人、朋友、我热爱的人,我和我的世界,用什么来告别呢?就用有魔力的文字吧!谷子收割好了,我擦亮锈迹斑斑的猎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种田,又打猎。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进“学术史”;但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项目《中国散文通史》的“当代卷”里,已经有了对我散文研究、评论的“中大条”目。此辑七篇,就是我散文《岁月如箫》《我是稻草人》和《客寮听蝉》的前言、后记,尤其是《客寮听蝉》笔记,不仅具有与古人笔记同等的意义,更具有当代意义和纪念生命的意义。

第三辑是“参差序跋”。说“序跋”“参差”,因为这些序跋长长短短,高高低低,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像《诗经》里的“参差荇菜”一样,适合“左右采之”。随着毕业,取得文学博士学位,书一本本写出来,文章一天天多起来,儿子一天天长大,就想起陶渊明躬耕时说的话:“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第四辑是“学人忆旧”。从小到大,我有很多老师,很多值得书写、纪念的老师;每个老师代表不同的阶段;有的老师在课堂里,有的老师在课堂外,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其中有我的博士生导师,有我的座师,有指点我迷津的人——薪火就这么相传了,心灵就这么复制了。

最后说一说笔记的名字“梦雨轩”。陶渊明的精神定力我做不到;陶渊明太难做了。但是,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一位读书人顾宪成所撰,题在无锡的东林书院门上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是能做到的,因此就天天“听雨”;如果现实中不能听雨,我就在梦中听雨。轩,是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有具体的地点——那就是“梦雨轩”了。

我写作为了人,所以最重视对人的写作。虽然没有人,地球仍然可以默默地转动,但她太寂寞了,人才是太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是太阳下万花筒变幻的一切。

因此,我不薄古人爱今人;我喜欢记流动的东西、新鲜的东西和有温度的东西;喜欢即使最学术、最严肃的话题,也用“谈话风”——那种和我们指导性项目、指令性学术渐行渐远的学者风范。(本文为《梦雨轩随笔》序,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