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揆
老友李欣属于“能工巧匠”一类的人——修电视机、调试组合音响、答疑无线局域网问题等路路通,那天我买了个黑胶唱片唱盘,送货到家居然是散件,购买时商家并没有提示要自己组装。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想到了李欣,给他打了电话。
李欣很快就来到我家,对了一遍组件就打开自己带来的工具盒忙碌了起来,那天天气奇热,不巧我家正在调换空调主机,新买的空调还没有来得及装好。我只能用电风扇救急,但根本无济于事。李欣满头大汗,不时摘下眼镜,用手帕擦拭镜片上的汗珠。不一会儿,唱盘装好了。
看着他安装唱盘,我有一股感谢、敬畏之情,而且这股敬畏之情在不断向外扩展,扩展到每一个人,整个世界似乎变得更温暖了。我感悟到,浩渺大海、逶迤群山、田野落霞固然使人神往、敬畏,但是,我们身边有人比名山大川更值得敬畏,李欣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现实生活中恼人的事不胜枚举,从随手扔垃圾到乘公交车蜂拥而上。但如果仔细观察一下,生活中值得我们敬畏的事情也很多,人们走在街上,见到一个情景,情不自禁地“哇”,停下脚步感叹,这就是敬畏,这种敬畏,会挑战我们的思绪,也会扩展我们的想象。
有一位教授专事研究“敬畏”,他认为对某事某人产生敬畏,可以减轻精神上的压力和焦虑,使人积极面对人生,增加生活的满意度。满意度的增加,也包括减少贪婪,对弱者更具同情心,更乐意帮助人等等。
通常,人们对美好的东西产生敬畏,往往和“稀缺”、“罕见”结合在一起。达·芬奇的画、莫扎特的音乐、黄山的云海等等,都会使敬畏油然而生。对人的敬畏也是如此,公众人物,比如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革命烈士、宇宙航行员等。一个容易忽视的情况是:我们身边的人也有许多是值得敬畏的。
比如说,一位同学告诉我她是如何敬畏她不久前去世的父亲,她的父亲患老年性痴呆症二十余年了,弥留之际,她父亲突然记起了她的名字,祝福她几句后就咽气了。我的邻居张女士十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老母亲住的房间总是干干净净的,一点异味也没有;有一位前同事动过卵巢癌手术,她边治疗,边坚持画画,社区最近还为她举办了个人画展——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难道不值得敬畏吗?
日常生活经常会有那么一刹那会使我们惊讶,甚至口瞪目呆。那天,我带三岁小孙女去“麦当劳”,她最喜欢吃的是“快乐套餐”,因为除了美味的鸡块,她还可以得到一个小玩具。那天餐厅里有一个比她小的男孩在大哭大闹,还在餐厅乱跑,她见状就拿了自己套餐里的玩具走过去送给了小男孩。
所以,我们不需要去外层空间,不需要到博物馆去寻找敬畏,敬畏就发生在自己的家里。我们不可能去制造敬畏,但是,一旦敬畏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就要注意到它,让它给予我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