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黎军 摄
如果从高空俯瞰长江经济带的版图,上海位于“龙头”,而崇明正是“龙头”上那颗瑰丽的“宝珠”。今年1月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六周年。六年前,崇明“撤县设区”并制定2035年总体规划,明确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发展目标。
六年间,壮观的现代农业园、兴盛的动物栖息地、绽放的花博会园区……一个个样板案例在东海瀛洲闪亮登场,在绿色发展之路上不断探索,让崇明成为长三角人的生态花园,成就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崇明方案”。
十年禁渔
刀鱼江豚都回来了
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许多人的人生轨迹也因此改变。
陈家镇人彭海兵就是其中之一,出生于陈家镇奚家港的他,从20岁起就开始捕鱼、贩鱼,江湖人称“刀鱼王”。而现在他的身份却是上海崇明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志愿者,协助科研人员对长江流域的珍稀水生动物进行监测。2018年,他自发成立了崇明寻豚使者联盟,从团结沙到东风西沙约100海里巡线,他和联盟里的其他40多名志愿者,认真监测记录着江豚出现的种群、次数、流向等信息。“崇明人对江豚都很有感情,因为几十年前很常见啊,后来江豚却几乎见不到了。这几年生态环境变好了,崇明水域的江豚又多了起来。”
彭海兵说,不仅是江豚,他曾亲眼见证了长江里的刀鱼从几十年前一网几百斤,因为无度捕捞下降到一网七八条,如今通过生态修复,在科研试捕中又重新回到一网400斤。“刀鱼王”已经成为过去,彭海兵也已经转型成功,从鱼老板变为向为环保科研团队提供船舶租赁服务。他觉得,这是对过去的反思,也是自己向长江的一种补偿方式。
早在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之前,崇明就已经开始退捕禁捕工作。2018年,崇明区研究部署渔船退捕工作,2018年8月起停止办理长江渔船证书证件,179艘长江捕捞渔船全部退出长江水域生产,2018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域退捕。
退捕之后,渔船、渔网怎么处置?渔民的生计问题怎么办?上海于2020年底实现五个“100%”:退捕渔船捕捞许可证100%回收、退捕渔船100%拆解、捕捞网具100%回收销毁、退捕渔民100%纳入社保保障、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100%就业。同时,上海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与苏浙皖相关部门联合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合作备忘录、长三角地区长江禁渔水上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备忘录,协同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工作。
现代农业
农作物的“月子会所”
在绿色经济的版图中,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当有一席之地。
在崇明现代农业园区北八滧地块,一个20.66万平方米,足有29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巨型半封闭玻璃温室正源源不断充实上海市民的菜篮子。它就是一座世界级“植物工厂”——由由中荷现代农业创新园,目前中国最大的单体温室。
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最环保的方式种出最优质的果蔬?传统农业每万平方米至少要20人来种植管理,而这里已经减少到8-10个人,不久后将按照5人/万平方米的欧洲标准管理,但平均产量比传统露地种植高出了10倍。由由中荷农业创新园目前主打种植番茄、黄瓜、彩椒和生菜四大类蔬菜,每年将为上海市场提供超过7000吨高品质农作物,今后还会种植高附加值的精品水果。
在温室中随处可以看到各种传感器,蔬菜种植区和育苗区都通过中央控制系统来管控。灌溉系统、施肥机、紫外线消毒机、过滤器等设备,帮助温室实现播种、灌溉、环境控制等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可以精准调节,而半封闭的正压系统也在系统层面避免了病虫的入侵。当出现灌溉、施肥、光照不足等报警信息后,设备就会自动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运转,实现了无人管理、自动运行。如果说优质农作物是“伺候”出来的,那在这里的蔬果待遇就堪称顶级“月子会所”。
更重要的是,对绿色循环经济的探索。在温室旁,建造有一个10万立方米的巨大雨水池。雨水过滤后成为了植物的灌溉用水,不会额外增加地区的用水压力。而灌溉植物的滴头为压力补偿式滴头,主要通过管内的压力大小控制出水和停水。通过电脑程序控制,使大面积灌溉可以做到完全平均,一旦水分足够就会停止浇灌,绝对不会浪费,用最少的水浇灌尽量多的植物。浇灌多余的废液,则通过回收处理后会被再利用。
在崇明,“两无化”特色种植正在大力推广,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降低,绿色食品认证面积比重达到92%以上。由由、兰桂骐等一批重大高科技农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农业成为最大的“黑马”,农村成为投资的“热土”。一批批高品质、高标准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相继建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花卉产业
“美丽经济”花开绽放
随着花博会的成功举办,崇明这颗“长江明珠”,正朝着一条既有颜值又有价值的花卉之路绽放。在抢抓花博机遇的同时,努力把花博魅力转化为产业活力,让鲜花开出更多“美丽经济”。
在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原本在冬季绽放的崇明水仙,在夏季如约和游客见面,首次亮相的五彩水仙也让游客啧啧称奇。为了培育反季节水仙,崇明百叶水仙花合作社负责人施豪提前学习借鉴荷兰的温控技术,根据水仙的预设花期,调整其生长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温度。这样一来,即便是炎炎酷暑,崇明水仙也依然能一吐芬芳。
施豪告诉记者,荷兰有一种技术,可以通过控制温度让花在不同的时间绽放。经过研究,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崇明水仙,于是他借鉴了这项技术,让崇明水仙通过低温储藏来控制花期,从而实现花博会期间的运用。
除了水仙,原本属于热带雨林的红掌花,也在崇明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在花博会期间崭露头角。位于庙镇的上海瀛庙果蔬专业合作社自2009年起尝试种植红掌,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后,合作社摸索出一套适应本地的种植技巧。为了让红掌的研发与时俱进,合作社还和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研究。如今,合作社的红掌花基地每年可产出260万枝鲜切花、12万盆盆花,不仅解决了周边120多位村民的就业,还在国内外红掌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受花博溢出效应带动,除了本地花卉企业得以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花卉企业也带着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来到崇明,推动“美丽经济”的发展。目前,崇明已成功引进8家优质花卉龙头企业,落地企业项目总投资近25亿元,兰桂骐农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该公司借助崇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以及政府的扶持,大量培育和发展球宿根类花卉,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落地。
依托这些花卉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崇明将努力打造特色花卉种源研发基地、商品花卉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基地、花卉良种繁育基地。预计到2025年,崇明花卉科技和研发都将取得重要成果,家庭园艺和“美丽经济”初具规模,花卉交易额取得重大突破,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初步构建起国际化花卉产业高地雏形。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