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莲花纹样础石 记者 李铭珅 摄
香火旺盛的静安寺,每天都在上海的“黄金”地段迎接虔诚信众的来访。无论是香客,还是每天与这座寺院朝夕相处的僧侣,也许都未曾留意,在一处隐秘的角落,静安寺还遗留着几块宋代的础石。前去祈福的市民不妨来一场探秘之旅,看看是否能发现千年前的古刹遗迹?
宋代改名迁址
静安寺是江南有名的古刹,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最初,静安寺还不叫这个名字,也不在现在的地段。这座古寺地处吴淞江边,年年经受潮水冲刷,寺基也遭到江水侵蚀,北宋祥符元年(1008年),寺庙更名为静安寺。
南宋嘉定九年,即1216年,寺庙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早于上海建城。南宋绍熙《云间志》曰:“在沪渎东,西有芦浦,中间一水相通,有数尺许,特深如井。然水腾涌,昼夜不息。或云:海眼也。”没过多久,原来在吴淞江畔的庙宇就被江水淹没了。
虽然几经重建,静安寺的建筑风格仍沿袭宋营造法,采用屋顶脊吻、挑檐和斗拱装饰,在此基础上结合佛教特点,用大象、莲花等具有鲜明佛教色彩的图案装饰。缅甸进口柚木为寺庙主结构用料,黄色和深灰色琉璃瓦及铜瓦覆顶,脊吻、塔刹等主要饰物皆贴金装饰。
础石纹样完好
1972年,静安寺的大雄宝殿曾失火焚毁,古刹废圮,直到上世纪80年代,静安古寺启动修复工程。在拆除原先的大雄宝殿时,在地基中发现了好几块宋代的础石。何为础石?即大雄宝殿内柚木柱子下面承重的基座,外方内圆,雕刻着莲花图案。至今仍在静安寺工作的胡师傅,当年也在拆除现场,这一块础石,五个人都抬不动。
法师亚蕴透露,当年和础石一同出土的,还有若干枚祥符年间的铜币,经过同济大学专家的论证,大家确认了这些础石的年代为宋代无误。这几块础石经历近千年的变迁,重见天日。每一瓣莲花都饱满清晰,甚至可见翘起的花瓣尖。亚蕴拿来卷尺测量,小的础石直径近60厘米,用在侧殿,大的础石直径超过了80厘米,比如今大雄宝殿内的础石还要大,“看着这些础石就能想象到当年的殿堂有多气派恢弘。”
护佑古寺安宁
在上海这样一个高度密集的现代化城市,怎样来保护静安寺这座古寺?1998年,为配合轨道交通2号线静安寺站的建造,静安寺又一次进行了改造。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感慨道,那时世博会即将在上海举办,整座城市都在进行改造,如果这块土地拿来开发造楼,完全可以大大增加财政收入,然而上海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这段千年历史文化传承下来。
在建地铁时,如何让地面的建筑结构充分展现宗教建筑必不可少的各种元素?山门、天王殿合二为一,大雄宝殿和佛塔也都保留,毛时安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静安寺高度体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保留文化的智慧,既要紧凑,又要保证宗教的严肃性和连贯性。”
整个静安寺的风格,始终与海派都市的风格保持统一,即使不进寺内,人们也能从宝塔尖顶、寺外梵幢等看到静安寺的金碧辉煌和气度恢弘。出土的础石数量并不多,更多的础石,至今还掩埋在地下。“基础一动,天摇地动,这些础石安然在地下也是一种吉祥、平安的寓意。”毛时安的目光,也从宋代的础石转至当今大雄宝殿的础石上,千年前单层的莲花纹样变成了当代的双层(见上图),稳稳地托住气派的柚木立柱,继续护佑着这片风水宝地的安康。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