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商学院、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联合研制的“上海商业发展报告(2021)”今天上午发布,揭示了上海的商业运行特征,以及商业网点、商业品牌等业界热点问题。
报告提出,在全球投资大幅缩减的背景下,上海依然是吸引外资的热土,一年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202.33亿美元,增长6.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沪投资实到金额占比11.1%,在沪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89个,上海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71家、外资研发中心481家。
名副其实
中国消费第一城
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主持了这项调研报告。
2020年,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32.50亿元,比上年增长0.5%,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6%,比上年占比提高了23%,居全国城市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消费第一城。在所有的经济类型中,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三者占比合计接近70%。
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居全国城市榜首,在线商品消费增长迅猛。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于全国首位,达到72232元,人均消费支出42536元,位居全国榜首。
网络购物交易中,商品类交易额较去年提高13.2%,占比已达58.8%,是网络购物的主体。
郊区发力
社区拼团上风口
报告显示,上海居民在消费升级类的商品上的支出继续快速增长。在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饮料类和金银珠宝类分别比上年增长了62.2%、54.6%和27.8%。中服上海免税店开业至今三年多,销售额年增幅超20%。浦东机场2019年实现免税销售额116亿元,从2017年世界机场第六位跃居第三位。
从市内区域商业发展态势来看,商品销售总量最高的分别是浦东新区、普陀区和长宁区。从商品销售总额来看,静安区、宝山区、崇明区、松江区和闵行区都实现正增长,郊区商业商品销售增长总体好于中心城区。
报告显示,主要的零售业态中实现正增长的只有标准超市和无店铺零售,分别为5.4%和4.5%;其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最明显的是大卖场和百货店,分别下降了11.3%和11.2%,去年发展最快的便利店也下滑了8.3%。社区拼团重回风口,各大电商平台和商超纷纷加入赛道,全球知名的电商和地方代表性企业也都入局。
转型创新
首发经济效应好
上海商学院教授曹静说,“上海商业发展报告(2021)”充分显示,商业数字化转型加速,首发经济效应明显,上海已成为我国商业数字化转型创新的引领地和策源地,涌现出了盒马鲜生、拼多多、得物、哔哩哔哩、小红书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新业态、新模式代表性企业。2020年,上海共引入各类首店909家。其中全国首店、亚洲/全球首店分别有118家、12家。
红火的夜经济,已成为上海商业发展的另一大亮点。银联数据监测分析,上海夜间经济销售收入已经超过5000亿元,夜间休闲娱乐消费占全天休闲娱乐的40%以上。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