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冬日微光守护这座城
第9版:特稿 2022-01-25

冬日微光守护这座城

杨浦区第五集中隔离点留观人员送给工作人员的手绘图

本报记者 孙云

今天,是“机场大白”阴玥在结束一个月的志愿服务后解除14天集中自我观察的日子。如果没有意外,今晚8时许,她就可以离开隔离点,飞奔进儿子的怀抱,回到温暖的家。

隔离点距离她家只有710米,这是短得不能再短的距离,也是让思念难以负荷的最长距离。昨晚,10岁的儿子和年迈的双亲一起来到隔离点楼下,隔着窗户,彼此用力挥动着手臂,浓浓的亲情穿透刺骨寒风,在冬夜中激荡。一个半月没有见到家人,一直觉得自己很坚强的阴玥,那一刻瞬间柔软,再也抑制不住泪水……

这是昨晚发生在徐汇区一处隔离点的泪目画面。对于奉献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类似的场景,或许曾亲历,或许曾旁观,无论如何,一定感同身受——因为,上海引以为豪的“精准防控”,正是一个个平凡人的默默奉献所共同组成的。

冬日里,一束束微光,守护着这座城。

一 三年,三次主动请缨

阴玥,徐汇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她还有另一个著名的“隐藏身份”——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一,新民晚报独家报道《模子!上海一对夫妻心头一动,一个通宵干了件令急诊科医生又惊又喜的事》迅速刷屏,网上阅读量3天近500万,感动许多网友,后来,这篇报道还获评上海新闻奖一等奖。阴玥,正是新闻主人公——不愿在当时报道中具名的“爆炸头妞”。

这个曾经让许多网友“泪目”和感到温暖力量的“爆炸头妞”,在无心“火”了以后,仍然继续着低调生活,也仍然继续着凡人善举:

2020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阴玥就作为徐汇区第一批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来到虹梅街道,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协助居委对来访居民进行口罩领用登记管理、体温检测、维持秩序等疫情防控工作。

2021年5月底,她又报名来到斜土路街道,“扫”了一个月的楼,“练”了一个月的摊,动员市民接种新冠疫苗。这期间,她还献过一次血。

2021年下半年,徐汇区残联在征集机场防疫志愿者报名意向时,阴玥思忖了一下:科室里,自己的年龄正是中坚,孩子的年龄相对也比较大。“我不报名,还有谁合适?”

想到这里,她简单征求了一下爱人的意见。正如2020年除夕夜毫不犹豫地响应了她给医护人员送面包的提议,同样在那篇报道中感动网友的“光哥”又一次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她的报名想法,还打趣地说:“你嘛,就是热心肠‘妞’大姐呀,去吧去吧!我会当好爹又当好妈!”

爱人的话就像定心丸。2021年12月20日,她作为徐汇区第22批机场防疫志愿者如愿来到浦东机场。上岗首日,一群“大白”在党旗下合影,庄严神圣的氛围感染了阴玥,第二天,她就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一个月的志愿服务,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回头再看,阴玥形象地说,乍看外形,像宇航员,后来才发现,都是“消防员”——即使是在驻地待命的日子,从接到任务到出发的准备时间也只有10分钟,可不是像个十万火急的消防员嘛。

节奏很快、任务很重,一个月和小伙伴一起转运了1000余名入境旅客。最多的一天,她一个人就转运了70余名旅客,还帮其中两位旅客搬运了30余件行李。从早上5时30分起床忙到三更半夜是家常便饭,阴玥却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就拿带去的几大包成人尿布来说,“因为整天从早到晚刻意滴水不进,压根就没用上”。

回顾一个月的志愿服务,阴玥很少去说其中的困难,更愿意去记住那些乐观、有趣的细节。比如,儿子以为她只要推着两个大箱子出门就是出国旅游,还抱怨这次妈妈怎么不带他一起去玩,一直到老师在班级里告诉大家,他的妈妈是一位“机场大白”,他才恍然大悟又“老人经”地说:“我妈呀,她是‘老’志愿者了呀!”儿子虽然是和同学们开玩笑,却一语中的,道出了母亲一贯的热心肠。两年多来,从送面包到做志愿者,她一直默默奉献在抗疫的岗位上。

二 寒冬,中暑不是个别

大冬天里中暑,这是一件听上去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在上海规模最大的集中隔离点之一——杨浦区第五集中隔离点,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2020年3月底,杨浦区某酒店在几小时内清空客人,一切就绪,由酒店变身为集中隔离点,日均接收留观人员三四百名。运转至今已有700余天,共接收留观人员逾1.7万人次,其中转运核酸检测阳性人员130人次,最终确诊50人次;管理密切接触者775人次。这些人员中,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尚未满月的婴儿,其中还有孕妇、肿瘤患者等特殊人群,工作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

这一连串数据的后面,是日均百余名工作人员默默坚守的日日夜夜。“5∶00采样测温组起床洗漱、少量进食;5∶15穿戴防护装备;5∶30核酸采样……8∶00值班医师交接;8∶15早餐;8∶30测温、对医疗组重点关注人员巡视保障并根据需要测量血压和血糖;8∶45值班医师对重点关注人群进行电话随访……”这样一份精确到15分钟间隔的日程表,就是第五集中隔离点琐碎而重要的日常。

隔离点负责人周慧军说,刚刚过去的元旦,当人们都在欢度新年假期的时候,第五集中隔离点医疗组的同志们却正在为一瓶藿香正气水而愁眉不展。

原来,近期集中隔离点调整了核酸采样工作流程,采样“大白”的工作量增加了好几倍,每在一个房间里采样一人,就要至少忙活一刻钟。偏偏,那几天采样的数量也很大,所以,从上海市第一康复院报名来这里支援的年轻护士姚思雯吃不消了。

虽然防护服里只穿了一套单薄的手术衣裤,上衣还是短袖,然而,闷热的防护服和穿脱衣服的巨大运动量却常常令“大白”们汗流浃背,一低头,就猝不及防地被自己的汗水呛到,这是许多“大白”的常态。

这天,姚思雯在连续工作几小时后突然中暑了。在隔离人员的房间里,她强行忍住不让吐出来,一直憋着回到医疗人员的工作区。这边厢,医疗组的同事们四处寻找,想帮她找一瓶藿香正气水,但大冬天的谁会准备这个?保安大叔回到一路之隔的第一康复院挨个问医护人员,才终于找出一瓶风油精凑合一下。

闻到清凉的味道,虚弱无力的姚思雯勉强支撑精神,脱下防护服,终于抱着马桶,“哗”地一声吐了个痛快。吐完,她已虚脱得站不起身,同事们帮她擦拭干净,架上床,昏睡了整整两天才缓了过来。

在大冬天里被防护服闷坏了的“大白”不是个别。即使他们会刻意减少喝水,不敢吃油腻餐食,但高强度的工作和不透气的装备,时常会在某个无法预计的时刻,让他们的体力突然破防。

杨浦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程慧琴每当回想起一个画面,总会忍不住泪目。

她含着泪说,疫情发生以来,社区卫生中心就是社区防控的一道坚固“人墙”,她和同事们每天都在一线,核酸检测采样、注射新冠疫苗、转送人员到隔离点……忙碌到已经对“加班”这两个字麻木了。

最近这四五个月又是一波加班高峰,元旦以来连轴转的强度尤其高,因为辖区内连续有三处场所闭环管理,所以他们三天熬了两个通宵,加起来也就睡了十余小时。那天,一个同事突然没声音了,过了一会儿,疲惫地断断续续说:“我不行了,我刚才真的吐出来了……我又咽回去了……”仅仅是因为害怕污染自己的防护服、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度,这位平时爱美爱干净的女护士,硬生生把因为穿戴防护服缺氧、劳累导致恶心呕吐的污物咽了回去,这样的好同事,怎不让她感动。

昨天,上海新增1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截至昨天13时,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96人、在沪密接的密接189人,以及在沪筛查人员6279人,均分别落实了相应措施。每一个数字,都意味着一连串的电话、一连串的措施,对于很多一线防控人来说,昨晚,又是一个不眠夜!

三 日常,平凡凸现伟岸

“看我们全身上下白白胖胖,身上还挂满家什,是不是像个圣诞老人?”杨浦区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很幽默,看到大家出门核酸采样时浑身披挂各种装备的模样,彼此打趣。她们还给防护服画上白雪公主、花木兰、爱莎女王、安娜公主、美人鱼等图案,把自己打扮成“迪士尼在逃公主天团”……这是她们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毕竟,这些90后、00后女生身上肩负的责任一直都很大。

在程慧琴、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李晓琳、杨浦区疾控中心样品运输组组长郑薇薇等许许多多一线防控人的口中,这些年轻人坚守信念的点点滴滴被一一记录下来:

有时,她们要靠一只葱油饼撑一天,前胸后背贴了一天的四个“暖宝宝”变成了“冰宝宝”;有时,她们会因为出门采样太久、PDA没电了,还要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把PDA放到胳肢窝下面加热,才能打印出热敏纸的采样单;有时,她们要拎着五六公斤的装备,一天爬16次6楼,锻炼成了有肌肉的女汉子;有时,家人们为她们在上海最高的餐厅安排生日宴,她们却躲在角落忙着接打电话,等到工作安排妥当,窗外的灯火已经黯淡;有时,她们完成一天的上门采样回到办公室,还要强打精神画出居民楼的路线图,节省下一批采样人员找路的时间;有时,因为怕有污染,不能撑伞,只能顶着风雨拎着设备上门采样,路上滑了一大跤,换好干净的防护服,又重新冲进了风雨中;有时,怕睡熟了听不见紧急电话,习惯于戴着蓝牙耳机入睡……

这些,就是防控一线的日常,平凡而真实。

这些,就是这座城市安全运行背后的日常,真实而感人。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着早已烂熟于心的工作流程。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枯燥,却依然精准。

他们,像一枚枚螺丝钉,又像一簇簇微光,闪耀在冬日,用他们的凡人善举,共同守护这座城,铸就这座城市的璀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