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生
“三九”第八天一早,远眺佘山山峰有薄雾缭绕;出示“预约码”后就入西佘山北大门,沿着宽敞的上山台阶拾级而上。虽是万物萧疏季节,上山道旁仍树木参天,四周可闻鸟鸣声声。
有句名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虎年将至,此行就为寻找申城唯一一处以“虎”为名的历史遗存“虎树亭”。
上山台阶第一个平台就是造型挺拔的“秀道者塔”。边上有两块石碑,一块上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另一块上是文字介绍: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相传有道人名秀,造塔并修禅院,故名“秀道者塔”,明万历年间大修,196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松江县人民政府拨专款进行修复,1998年12月竣工。按照导览图标注,与塔关系密切的“虎树亭”应该就在附近,却未寻见。
正逢巡逻的公园保安,遂上前询问。经指点从塔左侧走入一条很易被忽略的石径,十余米后便看到绿树掩映中有一座亭,六边形的亭不大,入亭观察为六柱六角木构架黛瓦顶,典型的古典亭榭模样;匾额上有苍劲沉稳三个字“虎树亭”。由于风雨侵蚀使得原本的描金有些暗淡了,显得并不醒目。
经过一番车舟劳顿和打探寻找,终于到了此行的主要目标,很为释然。
据史志记载,宋代有位名“秀”的道人游历至此,见景色秀丽便留驻此地“结庐参禅”,为乡人治病行善;而且秀道人还有驯虎的绝技。当时佘山上有两虎,经驯养后性情温顺,从不伤人,常随同一起出诊云游;道人取名为大青、小青。道人74岁时圆寂,两虎也不思食,守候在主人冢旁并吼叫不已,不久相继追主而去并葬于道人冢旁。翌年,虎坟上各长出一株银杏树。当地农人为作纪念便建一亭,取名“虎树亭”。元代诗人王逢到此游玩后专作一诗《题虎树亭》:“舟泊东西客,诗招大小青。山高白月堕,草偃黑风腥。植物钟英爽,精蓝被宠灵。凉阴慎剪伐,留护石函经。”所以虎树亭的渊源可溯至八百多年前。在亭内小坐片刻,薄雾渐敛,树梢头上的点点耀斑逐渐成了片片阳光。据说每当夜阑人静时,在虎树亭小坐似能听闻隐约虎啸之声。
在壬寅虎年到来之际探访“虎”迹,从而对“福虎生威”之年有了一份美好的祈愿,并且从历史记载中,收获了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