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部学生正在参观芯片教育学习体验中心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小心翼翼在面包板上接通电路,轻轻按了按电阻,随着小灯珠变化出不同色彩,示波器屏幕上出现了有规律的锯齿波……位育中学芯片教育学习体验中心内,一群高中生尝试用双手让电流在电路中奔腾。信息课老师陈凯和物理老师顾纯辰为同学们带来理论讲解和动手体验。
参与活动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该校新疆部学生。校长王亦群介绍,虎年新春,新疆部339名学生将全部留在上海过年。除了写春联、贴福字、分发大礼包、除夕夜联欢等“保留节目”,今年位育中学特意添加了一道“科技大餐”。
除了通过VR展示芯片制造过程外,学习体验中心还通过实物和模型,展示了从沙子到多晶硅再到单晶硅的变化历程。“这就是一块单晶硅锭,把它分成1000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就是一片芯片,上面要集中10亿个电子原件。”科技总指导王勇向同学们介绍,“10亿只蚂蚁排列起来都要占据约3.5个标准足球场,可以想见,要在芯片上刻上这些信息,有多难!”
“技术的落后会导致我们有一些领域受制于人,我们要将不甘心转为动力。”来自乌鲁木齐的高二男生刘浩杨说。作为一名“理工男”,他有志于为制造“中国芯”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自喀什的男生殷普杰说,来上海一年多了,跟随学校参观了无人机实验基地、航天研究院等,触摸到科技前沿,眼界大开,也更明确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而来自库尔勒的女生穆心妍则有着另一番收获——以前只知道芯片专业很热门,但两节课体验下来,她发现实在太“烧脑”,自己更适合往文科方向发展。
“只有让同学们对相关领域知识有所接触了解,在选择专业时才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着更加清晰的规划。”看着同学们在电子操作台上专注的神情,顾纯辰感慨道。首席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