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近日,中央网信办决定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切实维护网民利益,重点整治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网络暴力行为。
在虚拟网络中,暴力真实存在。网络放大了暴力传播性,“一言不合就开骂、被骂”的情况屡有发生。
一些人失去应有的规范、对真相的漠视,在网上发起舆论“攻击”。其行为看似在维护所谓的“正义”,实质不过是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宣泄:四川一女医生在游泳馆与人发生冲突,后因遭受网络暴力自杀;一名自杀未遂的女护士被网友指责,导致二次自杀身亡;“寻亲男孩”刘学州在自杀前曾表示“网络暴力可怕”,希望“适可而止”……网络暴力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随时随地,甚至毫无缘由地伤害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更有甚者,网络暴力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业竞争领域,呈现出有组织、有策划、有产业链的倾向。例如,利用高考等特殊时间节点,刻意指责某些被选定的“被黑者”的学历或工作履历问题,逼迫其通过信息泄露来自证。某些网络平台受商业利益驱动,为获取流量、广告费等进行非正常舆论引导,为网络暴力提供滋生土壤。
治理网暴,关键要“见真章”。立法机关应当主动作为,对网络暴力内涵予以法律界定,并根据实际及时制定和更新民事赔偿和刑事惩戒等方面的司法解释,弥补法律滞后性的不足。网络平台对于网络暴力者也要动真格,强化对于网络暴力的惩罚机制建设。
去年4月至10月,抖音处罚存在网络暴力行为账号近30万个。抖音提示,若用户遭遇网络暴力,可以通过关闭私信功能、拉黑举报发布攻击言论的账号等手段,保护自身不受骚扰。近日,新浪微博发布公告称,拟上线“防暴模式”和开启隐私防护功能,来进一步完善用户预防网络暴力的机制。
互联网的管理要从多方面入手。除了“堵”,还要“疏”,不仅要继续落实网络实名制,还要健全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人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性。多方主体参与,共同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