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80后”蒋志颖习惯性地举起相机,记录下家门口旧改基地的新春片段。她经历过两次旧改:一次是亲身参与,并因此从虹口区搬到了杨浦区的定海路街道居住;另一次则是目睹身边的定海老街在旧改中换了模样。正因此,她对旧改中的那些故事和旧改基地的未来有特别的情结,当别人在用手机拍新春美食、华服和自拍时,她却把镜头对准了身边正在消失的老房子。历时15年,她用数万张照片记录下杨浦“百年工业”在这里转身的印痕,春节假期更是她难得的创作佳期。
城市乡愁,家乡情结
“小毛30年5元不涨价”的路边理发摊(见左上、下图 蒋志颖 摄),市中心难得一见的修车摊,层层加码扩建的私房,这些在上海逐渐变得稀少的景象,是城市乡愁,也是蒋志颖用手机拍摄下的家乡情结。每年新春,旧改基地的居民都在逐渐减少,今年更是大规模地搬空了。蒋志颖说,在拍摄空屋时,她可以想象出空屋原先的主人们正在新家中享受一个崭新的节日。
回忆起为何有这样的想法,她说,从2006年起,当时正在读大学的她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家门口的旧改基地触发了她的摄影灵感,“从小在虹口的弄堂里生活,放学以后会有小伙伴在弄堂里叫我一起玩,谁家遇到困难,左邻右舍都会帮忙照应……因为动迁搬到杨浦的新房后,觉得定海社区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地方,很多建筑、工业遗址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年四季变换的景色也很漂亮,想记录下身边的小美好……”于是,从最初上下学的路上,到现在上下班的路上,她常走进狭窄的弄堂里,拍摄眼前的烟火气。
门前窗外,绿植鲜花
在这里,她通过镜头看到了逼仄的生活:因为人口数不断增加,一些老房子历经多次扩建,好像一座“天外飞屋”;同时,她也看到了局促中的精致,居民们见缝插针养在门前窗外的绿植鲜花,给她带来了格外的惊喜和感动,“无论住在哪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情趣都是共通的”。有时,她会好奇这些阿姨爷叔过着怎样的生活;有时,她也会害羞,不好意思把手机举起来拍摄那些在弄堂里闲聊、在窗口洗漱的居民们。在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录中,她特别感慨那些“怀旧”和“复古”的物件与场景,当曾经闻名的定海路街道一点点消失,一点点改变,她既觉得欣慰,又遗憾自己没有更多地记录。
去年,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新开的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里,蒋志颖的照片也成了记载定海变迁展览的一部分,勾起了参观者的青春记忆。如今,她依然在假期中继续“随手拍”,记录着定海点点滴滴的改变,照片还有望在定海社区中继续展出。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