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冰
父母家住在金陵东路靠近淮海东路口,一个相当不错的地段。去年十月接到动迁办通知,被划为动迁区域,至今已有一年多了。在这期间,我们积极响应配合政府各项规定与举措,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各项签约事宜,虽然全家人的内心都是满满的不舍。
我们家的房子始建于1930年。据我母亲讲,当时由我外公花了好几根金条顶下了一间二层楼前楼和一间三层楼亭子间。在我妈十三岁生日那天,外公就把这两间房作为礼物送给了我妈。直至后来我妈结婚生子,我们兄妹四个都在这里长大。
我家的阳台是朝西的,每到夏天,太阳从早上十点开始一直至下午五六点钟,晒得来滚烫滚烫的。阳台虽然炎热无比,但还是要被派不少用场。早晨时分,母亲会抓紧时间,坐在阳台右面靠北的那边,做一些手工业活,以此贴补家用。把阳台靠左面的一半留给我们做作业。到了中午时分,满阳台的太阳,酷热难耐,母亲就在阳台外侧拉起竹帘,然后,在阳台内侧再用布帘挡住炽热的阳光射进屋内。每天等到太阳将近落山时,母亲就会拎起一桶桶的冷水朝着阳台的四周喷洒,耳边只听见冷水浇在滚烫的阳台上发出的丝丝声和冒起的一阵阵白雾。这时的我们开始雀跃起来,从室内搬出了几只方凳和几只小矮凳,坐在阳台吃晚饭。
阳台不仅仅是儿时“蹭凉”的地方。每逢中秋节,一家人挤在阳台里赏月,分月饼,父亲还会教我们吟诵几首唐诗。要是到了国庆节,阳台更热闹了!一大早,一幢房子里所有的小朋友都聚集在我家的阳台里,等待庆祝国庆的大游行队伍从人民路或金陵东路上走过。晚上还要一起看放焰火。运气好的时候,我们的阳台里还曾经拾到过从天空中飘落下来的降落伞呢!
到了冬天,阳台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尤其是快要过年的时候,我家的阳台简直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冰库。母亲会把事先采购好的生鲜都放在一个大缸里冷藏。到了年三十那天早上,挑些需要的食材放进室内解冻,以便准备晚上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若是吃不完的剩菜,是绝对不舍得扔掉的。母亲会把一些装有食物的砂锅、钢精锅等器皿放在阳台上面的一排围栏上冷冻,需要的时候用勺子挖一点加热后便可食用。
我在弄堂口晃来晃去的,久久不愿离去。保安告诉我,昨天有一拨人来过了,都是这里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他们设法从一商家借来了梯子和扳头,把属于自己家的那一个个蓝底白字的门牌号拆下来,用布和袋袋小心翼翼地包好,一定是想拿回去珍藏,留作永久的纪念。
老家永远像一枚刻在心里的印章一样,难以抹去。